专家支招中国资源价格话语权 国家需在幕后发声

2010年03月29日 13:13 769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随着4月1日铁矿石新财年长期协议价起算日临近,2010年铁矿石谈判中的中国买方正在陷入新的困境:作为卖方的国际三大矿商提出新的过高涨幅,并可能取消长协定价,逼迫买方接受季度现货定价。中国的粗钢产量目前已占到了全球的50%左右,是长协矿第一大买主。但在现实博弈中,铁矿石市场上的“中国因素”并没能转化为“议价优势”。
  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年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钨、铜、锌、农产品等部分领域和品种的“中国价格”和“中国规则”逐渐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我国在国际市场相关品种定价、维护正当权益方面的话语权有所增强。
  例如在国际金融风暴中,有色金属价格急剧下跌,幅度超过了50%,钢铁价格也下跌了大约30%。但是因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有期货市场,相关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对冲风险,所以去年年底有色金属行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下降幅度都小于钢铁行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甚至指出,目前中石化和中石油在全球生产权的明显上升,5年后导致国际石油定价权格局出现重大变化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实现。
  多位专家认为,应该总结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已经取得的有效实践成果,加快发育商品期货市场,参与国际资源和利益分配,充分利用国际游戏规则,以利于形成大宗商品的“中国价格”,并同时实现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战略目标。
  没有话语权的“超级买家”
  我国已是最大的铜和铁矿石进口国和消费国。《世界金属统计》显示,我国铜消费量占世界总量的比例从1990年的7%上升至2008年的28%;我国年进口铁矿石量从1979年的738万吨迅速增长到目前的4亿多吨;我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铝消费国,占全球消费量的1/3。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石油、有色金属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用量不断提升。据海关统计,去年前6个月累计,全国铁矿石进口同比增长29.3%,煤炭、铜、铝、锌等进口量更是成倍增长。进入2季度以后,石油、橡胶进口增幅也达到两位数。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与我国在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中的作用不相适应的是,我国在国际市场定价中话语权显得太少。有关期货专家表示,尽管目前国际资源市场上“卖方”市场的状况还很难改变,但是我国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还是可以在国际交易中灵活运用“需求”因素,积极争取在大宗商品定价中的主导权。
  由此,我国企业在购买大宗商品时应当“抱团出海”,采用集体订单的形式,加大自己的议价权;我国政府则要甘当“幕后英雄”,做好政策服务,让行业协会与企业冲在最前面进行价格谈判,适时抛出国家筹码;尽快花大力气建立国内和海外的商业营销网格体系,掌握营销渠道的自主性,逐步减轻以致最终消除对西方营销体系与渠道的依赖。
  在专家看来,国际卖家一边在渲染“中国需求”的“可怕”,一边在与中国的交易中大把“吸金”。在舆论引导上,我国应适度宣传自身对国际市场所作的贡献,改变中国在国际定价中的弱势形象。同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也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发布有关大宗商品饱和的信息,让企业在购进资源的过程中占据一定的主导权。

[1][2] [3] 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