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无奈减产 产能扩张弊端显现

2008年08月27日 17:10 297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7月份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大幅下跌,单月跌幅达到10%,为1980年3月下跌10.5%以来的最大跌幅。按6月底的价格高点计算,铜、铝、锡等金属价格跌幅在15%~20%。图为今年初投产的浙江安吉南方铜业低氧杆生产车间。

  据中国工业报消息 进入2008年以来,有色金属市场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产品价格出现了大幅调整,整个行业的效益状况发生了逆转。为避免行业和企业的大起大落,有色金属一些子行业展开了规模较大的停产、减产等自救行动。在行业协会的影响力和企业自律意识增强的同时,如何做到事先控制而不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既是对行业协会组织协调能力的检验,也是对企业自律和信用意识的考验。

减产活动相继实施
  继稀土行业6月停产保价活动开展以来,有色行业内的主要金属品种也实施了系列减产活动。
  7月10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在山东烟台召开部分骨干电解铝企业市场分析座谈会。与会的20家骨干电解铝企业针对目前的行业形势,慎重做出了联合减产的决定,并通过了电解铝联合减产倡议书。他们承诺,自7月10日起一个月内逐步达到减产5%~10%的目标,同时自觉接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协调,自觉履行承诺义务和接受新闻媒体及全社会的监督。
  据了解,电解铝企业将通过停产部分产能、推迟新增产能和大修电解槽投产时间、提前实施电解槽大修、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及其他措施,确保减产行动的实施。同时,这些企业还向全国电解铝企业发出倡议,希望所有电解铝企业积极加入到减产行列,为今年的迎峰度夏和节能减排工作做出贡献,以实际行动支持北京奥运会,尽可能为电解铝行业争取一个较为宽松的市场环境。
  7月12日,在上海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和上海有色金属网委托承办的铅锌上游企业高层研讨会上,与会的豫光金铅、四川宏达、八一汉中、西部矿业、罗平锌电等27家铅锌冶炼企业达成共识,决定在7~9月各自减少铅锌产量10%。在此期间,企业可安排设备检修等以腾出电力,支持北京奥运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铜、钨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还没有提出减产计划,但也不排除针对市场采取措施的可能。
  无论是稀土行业的停产,还是电解铝行业与铅锌行业的减产,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相关产品的期货和现货价格均迅速给予了反应。稀土行业的价格开始止跌回升,其标志性的产品氧化镨钕价格已从最低的13.5万元/吨回升到15万元/吨以上。电解铝的国内价格虽然涨幅不大,但国际市场却表现抢眼,当日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三月期铝大涨100美元,盘中更是创下3380美元/吨的历史新高。沪锌国内期货和现货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LME期锌曾连续多天出现上涨。

减产背后存在四大问题
  对于这种减产的效应能否持久,业内外有着不同的声音。普遍的观点是,由于有色金属行业的基本面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影响行业深层次的问题并不能因为暂时的减产而得到解决,因此这种减产行动实属短期之举、无奈之策。因为这些行业相继减产发出的信号,暴露出了行业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这几年来的产能扩张之弊。
  近几年来,有色金属价格连续上涨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刺激了国内外众多资本投资有色行业,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有色投资热潮,推动了有色金属工业的快速发展和行业进步。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统计,2007年我国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达到了2360.5万吨,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其中,铜、电解铝、铅、锌产量分别为349.7万吨、1255.9万吨、275.7万吨和371.4万吨。
  在有色金属行业急速扩张的同时,一些子行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源对外依存度加大。我国的铜、铝等大宗有色金属矿产品储量不足,为满足生产需求必须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的增加,致使各种原材料大幅涨价,企业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
  自2006年以来,铜冶炼加工费持续下滑。长期合同方面,2008年的铜加工费(粗炼加工费/精炼加工费)更是下降至每吨47.2美元。现货方面,价格为每吨20~30美元,下降幅度已至历史最低水平。铜加工费的大幅下降,使以进口铜精矿为主的冶炼企业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电解铝行业的产能扩张,也遭到了原材料市场的沉重打击。由于电解铝所需的氧化铝存在巨大缺口,氧化铝价格一度上涨200%。在最困难的2005年,大部分电解铝企业亏损,直到2006年国内氧化铝市场改善方才脱离困境。
  此外,铅锌行业进口铅锌精矿也一直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若不是回收有价金属,企业利润微不足道。
  二是增加节能减排的压力。有色金属行业属于高耗能行业,产能的扩张对能源和电力的需求急剧增加,加剧了能源紧缺。其中,电解铝行业2007年用电量高达1819亿千瓦时,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先后取消了电解铝企业的电价优惠政策,使电解铝生产的电力成本大增,企业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进入今年以来,取消优惠电价和本轮电价上调,将使电解铝行业2008年的利润减少90亿元左右。同时,有色金属行业中的铜、铅锌等冶炼企业的电价优惠政策也随之取消。
  另外,不断调整的出口退税率和矿产资源税率政策更是剑指有色等行业,而限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以及近两年发生的诸多污染事件也为行业敲响了环保警钟。
  三是加剧了市场的恶性竞争。产能的迅速扩张导致产品大量投放市场,使市场形成供大于求、行业内部无序竞争加剧的局面,进而影响到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下滑,最终使企业和行业利益受损。自2007年5月以来,铅锌价格随着产能的释放急速下降,国内0号锌从33360元/吨的高位下跌到现在的15650元/吨,跌幅达53.4%;1号铅从高点26500元/吨下跌到16500元/吨,跌幅达34.7%。
  随着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滑,冶炼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甚至接近矿山的成本价。而电解铝市场虽然国外价格高企,但国内一直在成本线徘徊。
  四是结构调整缓慢。过大的冶炼行业投资导致行业发展失衡,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产业格局,不利于行业产业链的发展与完善。一方面,这使自身的原料难以获得保障,加大了市场波动、推高了原材料价格、增加了自身成本;另一方面,冶炼行业巨大的投资难以发挥效益,并形成重复建设。如果上游的矿产开采和下游的深精加工环节长期得不到重视与更多投入,将影响到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从而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浪费和金融风险。

可能还有更严厉的调控
  事实上,对于行业潜在的产能扩张和投资风险,有色金属行业协会提前就给予了预警,国家也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家发改委也会同有关部门配套制定了相应政策。
  自2003年实施宏观调控以来,国家和有关部委先后发布了针对铝、铜、铅、锌、钨、锡、锑等行业的一系列政策,以加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准入、提高准入门槛、规范投资行为和避免重复建设。除了上述产业禁令外,配套的财税政策也不断调整。如出口退税的大幅调整,表明国家对有色金属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态度。
  然而,国家的宏观调控依然挡不住巨大利益和发展政绩下的投资冲动,这两年被清理的违规电解铝项目纷纷开工、闲置的产能迅速启动、电解铝投资热死灰复燃。2007年,电解铝行业新增产能1520万吨,比上年净增320万吨;实际产量1256万吨,比上年增长34.3%。目前,仍有一批电解铝在建工程和拟建工程,一些个体的规模甚至超过以前的建设项目。
  这两年来,尽管铅锌价格下跌,但铅锌行业的产能却是有增无减,固定资产投资创历史新高。2007年,我国的铅产能达到338万吨,而目前在建的精铅产能54万吨,预计2008年精铅产能将近400万吨。2007年,我国的锌产能已达444万吨,2008年将很快达到500万吨。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市场需求的增长远没有产能快。据统计,国内年消费量按2007年电解铝1230万吨、铅251万吨、锌338万吨计算,这些行业从今年开始将出现明显的供过于求。其他有色金属行业的供需状况也不容乐观,如不采取措施还将更加恶化。
  国家确立的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为有色金属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对有色金属行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自然资源的禀赋决定了行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内需求,而国家也不可能再纵容资源类初级产品的出口。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国家的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更严厉的调控可能还在后头。
  而无数的事实也证明,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深入,盲目发展的结果很容易被国际市场操控,导致两头受阻(原料高价采购,产品低价打压),最终只能是害己害行业。面对迅速扩张的产能,除了相关管理部门要在政策执行上令行禁止和行业加强预警、协调外,还需要企业切实树立科学发展观。如从投资上调整方向,重点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向上下游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加强行业的整合与盘活存量。减产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如果减产限不了产,使行业回到供需失衡、整体受损的老路上,将贻误产业的调整时机。


相关报道:
        电解铝市场供应过剩将继续
  中金公司丁申伟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出通知,自2008年8月20日起,对未锻轧的铝合金征收出口暂定关税,暂定税率为15%。业内人士认为,本次对铝合金征收出口暂定关税将对电解铝价格有负面影响,但由于目前电解铝价格受成本支持,短期内价格下跌空间不大。
  1~6月,我国共出口未锻轧的铝合金38万吨,占全部出口铝制品的23%,占国内电解铝消费量的5%。因而如果出口铝制品关税上调将减少国内的电解铝消费,对电解铝价格构成一定压力。
  对铝合金征收出口暂定关税改变了国外和国内两个电解铝市场的供求关系。征收出口暂定关税使得铝合金出口成本增加,而减少其出口量,又使得国内电解铝供应量增加。同时,减少铝合金出口意味着国外市场对电解铝的需求会增加,对国际市场是利好,因而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有一定支持。
  据预测,2008年下半年电解铝价格将呈现出区间震荡走势,主要区间为18000~20000元/吨,但电解铝行业的毛利率将进一步下降。由于电解铝行业供应过剩,使得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升难以通过电解铝价格传导。自然灾害使国内电解铝供应有所减少,促使上半年电解铝价格出现大幅上涨,但在新建产能依然较多的情况下,电解铝价格缺乏大幅上涨的基础。预计2008年我国电解铝产量增速从2007年的34%下降至2008年的17%,但2009年产量增速仍然维持在20%以上。
  2008年以来,铝制品净出口和乘用车产量增速放缓明显,使得电解铝需求增速显著低于市场预期。预计电解铝需求在2007年增长39%的基础上,2008年需求增速将降至18%。国内电解铝市场将继续呈现供应过剩的局面,我国由电解铝净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的时间将推迟。

  铝行业仍处中期调整阶段
  光大证券王峰

  近期,受到用电紧张的影响,国内部分电解铝厂有计划地进行了非正常性检修、减低用电高峰时期用电负荷、甚至直接关停部分产能。据了解,部分国有铝厂还接到地方发改委(供电局)的通知,要求在用电高峰时期保证自备电厂的满负荷发电,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减产措施,以确保居民用电。
  随着电力短缺导致的电解铝产能减产事件的集中发生,国内外铝价可望开始阶段性上涨行情,但是铝价上涨的空间与时间需要综合供求两个方面分析。
  从需求方面来看,2008年国内外铝市场消费都较为疲软,当前市场也步入消费淡季,需求的不足将会影响铝价的具体走势。与此同时,电力短缺对下游铝加工企业的影响同样明显,国内铝加工企业由于电力供应紧张导致产能开工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
  伴随着国内外铝价比值的节节走低,没有出口关税的铝产品出口规模有所恢复,突出地表现在铝合金和铝板带等产品出口量的明显增长。根据历年来国家限制低附加值铝产品出口的政策,业内认为未来政府可能适时调整出口关税政策,进而限制铝合金等产品的出口。
  业内人士认为,铝行业周期仍处中期调整阶段,短期通胀压力的支撑将会让位于中长期的消费不足。在此过程中,国内电解铝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将在成本上升与消费不足的双重挤压下趋于恶化,电力供应不足和成本控制不力的企业将会出现持续亏损,行业即将步入新的整合时期,而拥有煤炭与电力资源优势的企业将会在未来的整合中脱颖而出。

  铜市呈现内强外弱格局
  史夫良

  近期,铜市呈现内强外弱格局,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铜跌幅高于沪铜跌幅,因LME铜库存增加,而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减少。中国铜进口同比下降则导致现货市场供应趋紧,消耗了铜库存。随着国内外铜价差缩小,中国铜进口可能会恢复,将加速沪铜价格下滑,追赶LME铜跌幅。
  从7月初开始,国内外铜价全线回调,但从回调幅度看,呈现出内强外弱、近期强于远期的格局。LME三个月期铜自7月2日创出历史高位的8940美元/吨之后开始大幅下跌,至8月12日最低价为7120美元/吨,回调幅度为20.35%。同期,沪铜回调幅度为14.28%,上海现货铜跌幅则仅为7.7%。
  上海现货铜跌幅低于期货跌幅的原因在于现货铜供应趋紧。根据上海金属网数据,8月19日现货铜价格较沪铜现货月卖盘每吨涨800~950元。现货较期货明显升水说明现货市场供应趋紧,开始消耗库存铜,从而导致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在需求不强的时期不升反降。
  据了解,国内现货铜供应趋紧的原因在于中国进口铜下降。2008年初以来,中国铜进口亏损严重,从年初到6月份进口铜每吨亏损都在5000元以上,即使存在少量的融资性进口,也由铜转向锌。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08年1~7月份中国共进口铜920420吨,同比下降17.2%。
  而内外价差缩小将导致中国铜进口再次增加,冲击国内铜现货市场,进而抑制沪铜走势,改变目前这种内强外弱的格局,追赶LME期铜跌幅。2008年初,中国进口铜每吨亏损6000元左右,至8月中旬每吨亏损已降至3000元左右。
  另外,国内需求不强也是促使沪铜加速下滑,并追赶LME铜跌幅的潜在因素。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广大企业资金陷入困境,对铜的采购因此受到影响,这也是近期压制沪铜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国进口铜在8月份得到恢复,需求不畅因素将与供应增加一起发挥作用,并产生共振,加速沪铜下滑。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