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危机 矿业企业加速优胜劣汰

2008年11月18日 17:30 446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据辽宁日报消息   “金融危机导致矿业产品价格大幅下挫,矿业企业正面临融资难题。”矿业融资难题如何解决和矿业企业如何加速自身的优胜劣汰成为11月11至13日召开的“2008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关注的焦点。尽管眼下的矿业局势并不乐观,但业内人士仍相信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全球矿业前景可以预期,中国企业可以趁国际市场低迷之机通过重组和并购,缩小与国际矿业巨头的差距。
 

未来有色金属将总体处于疲软状态
  与会的中银国际首席执行官王岩认为,导致矿业产品近年剧烈波动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在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矿产品在本轮经济扩张周期中成为金融符号,从而放大了矿业需求增长对价格的影响以及价格的周期性振荡。二是随着全球矿业与资本市场的不断融合,矿产品尤其是能源和金属矿产品的投资属性大大加强,投机性需求增加进一步强化了矿业与资本市场的联系,也增大了矿产品价格的波动。
  上述两个因素互相作用,推动了近年来矿产品价格的飞速上涨。 2003年-2007年的五年间,黄金价格累计上涨了107%,原油价格上涨了221%,铁矿石、铜、铝、锌和铅价格涨幅分别达到了189%、316%、73%、284%和493%。但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矿业产品价格大幅震荡。截至2008年9月,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金属价格指数相比前期高点下跌了20%,其中,铜、铝、铅、锌、锡和镍的跌幅分别达到20%、16%、40%、31%、23%和4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矿产企业正在或将要经历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双重考验。在全球股市大幅度下挫的过程中,矿业企业成为各国股市的领跌主力,仅几个月来,全球很多矿业和能源公司股份跌幅甚至超过了基础大宗商品价格。
  “由于铜、铝等主要有色金属具有衍生金融商品属性,尽管经济周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而供需基本面最终决定价格走势,脱离供需基本面的金融投机会在短期内造成价格大起大落。”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李元预测,近期在国际市场铜、铝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暴跌过程中,不排除存在空头投机因素。由于缺乏支撑因素,投资者对主要金属期货缺乏信心,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外市场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将总体处于疲软状态。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高级投资官员富尔斯特认为,当前的金融危机给矿业带来三大启示:一是必须考虑到大宗商品是周期性的,价格会升也会降,商品价格现在受到相对较大的影响;二是在目前经济下行的过程中,所有商品价格的剧烈下滑敲响了另外一个警钟,如果要预计短期的价格是很困难的事情,这是在任何经济危机下都会出现的;三是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是,必须让投资人牢牢记得矿业投资的驱动力是取决于矿产资源的数量、位置、现有的项目或者公共设施的存在等必要因素。
 

矿业新项目将面临融资难题
  矿业融资是指矿业企业在矿产勘查、开采生产过程中主动进行的资金筹集和资金运用行为。矿业有自身的特点,不同的勘探开发阶段其融资方式与取得资金的来源不同,勘查阶段融资最大的特点是融资风险高,资金需求量小,成功时收益回报率高,可选择的融资方式相对少;开发阶段融资特点是资金需求大,风险程度较低,资金回报率有所下降,可选择融资的方式多;矿山投产进入经营期是矿业开发的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资金需求主要是运营资金以及偿还债务。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高级投资官员富尔斯特表示,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渐渐波及到很多行业,并使得矿业项目融资更加困难。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希望获得高质量的金融资产,所以企业的项目除非十分具有竞争力,否则要取得融资是很困难的。金融危机也提醒,矿业当中风险是相对更重要的因素,必须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尽可能地限制矿业投资活动中所受到的金融环境的影响,这样才能使项目获得更多的回报。
  富尔斯特表示,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将把高成本、低效率的采矿企业淘汰出局,因为这类企业难以筹得项目资金。随着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下跌,只有那些拥有竞争力项目的企业才能实现发展;新项目融资将变得更加困难,而成本较高的项目将暂停。他预测,钢铁价格下跌及需求走软使全球铁矿石市场面临压力,预计铁矿石市场在明年下半年之前不会复苏。
  另据摩根大通预计,日前中国政府公布的十项经济刺激方案有助钢铁在2009年下半年及2010年强势复苏,但摩根大通仍担忧中国钢铁公司可能在2008年第四季度巨额亏损。摩根大通还称,今后两个季度需求和定价环境仍然十分艰难。预计钢铁价格于2009年第一季度开始见底回升,原因是全球钢铁公司削减产量10%-20%。
  富尔斯特还表示,金融机构还是会回到矿业上进行放贷,只是最近其对风险的偏好相对较低。但是再回到市场当中,由于现在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很难预言市场什么时候回归正轨,但他相信目前下行的经济终究有一天会回到正常的水平。
 

全球矿业面临新一轮大洗牌
  尽管矿业面临的局势不妙,但参会人士对国务院最新出台的高达4万亿元的刺激内需计划充满期待。
  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谭雅玲表示,必须认识到我国只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而不是发展中的强国。她认为,中国的4万亿元投资虽然得到了国际市场瞩目,但对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刺激内需计划能给我国经济带来多大利好,仍需看措施实施的情况。
  李元则认为,当前的行业困局部分源于金融风暴,另一重要原因则是受到矿业投资周期影响。尽管金融风暴已经对世界矿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世界经济对矿产品的依赖不会变化。从世界范围看,发展仍然是当前世界的主流,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会停止。尽管矿产品的价格还会有所波动,对矿产品的需求增长幅度会有所变化,但世界经济对矿产品的依赖不会改变。
  正因为如此,中银国际首席执行官王岩预测,未来对矿产品资源的竞争将是各国之间通过企业实现的基本较量。他分析,随着金融泡沫的破灭,全球矿业将面临新一轮的行业大洗牌。面对新的经济环境,行业内的整合和重组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时期大胆出击,利用资本市场这一重要平台,通过重组和并购等手段积极推进中国矿业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通过较低的成本,以长远眼光打造中国的矿产经济安全。
  他还预测,随着金融风暴的扩散,全球并购的数量和金额都有可能在短期内急剧下降;但基于目前各国企业对资源垄断程度的重视,在各国政府的支持下,能源及矿业领域并购案例仍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并购市场的主导力量。
 

中国矿业企业有能力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
  几年来,中国矿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主要矿产品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2007年煤炭、钢、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分别是1998年的2.02、4.45和3.6倍。这不仅基本满足了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品的需要,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和矿产品。
  2007年,中国矿产勘查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地质勘查投入达660亿元人民币,投入1000万米钻探工作量,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00多处,70多种矿产又新增查明储量,其中石油12.11亿吨、天然气6974亿立方米、原煤406亿吨、新发现3个亿吨级的大油田,3个3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2007年矿产品生产与贸易迅速发展,原煤产量25.36亿吨,原油产量1.87亿吨,天然气产量693亿立方米,铁矿石产量7亿吨,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451万吨,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4942亿美元。
  因此,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既是国家综合实力增强的体现,也是解决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一方面过去只有少数发达国家的企业从事境外直接投资活动,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内储蓄不足、国际收支失衡以及企业缺乏境外投资所需的所有权优势,一直扮演资本输入国角色。随着投资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以及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有能力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遭遇资源瓶颈,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以铁矿石为例,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对钢铁的强劲需求。而作为炼钢的主要原料,对铁矿石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但国内铁矿石多为贫矿,国内钢铁企业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只能适应国内的经济发展、竞争环境,对国外的政策、法律、市场、文化、民俗等普遍缺乏了解,盲目跟风,损失巨大。
  与会人士认为,要参与国际竞争,就要先苦练内功,全面提升企业素质和水平,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尤其是懂经济、法律、会计等专业的专门化人才,对将要投资的项目进行科学全面的论证,为领导层科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从政府方面看,应该进一步转变职能,加强引导和协调,为企业的海外收购提供制度保证。因为海外投资项目一般来说投资额巨大,生产周期长,风险很大,单个的企业可能无力承担。更为关键的是,商业环境显然需要政府出面维持,建立一种协助机制,这样可以形成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一种辅助、一个通道。但目前的现状是,缺乏制度保障和专业服务使海外扩张的风险超出许多人的预想,单个企业需要从产品、渠道、公司设立、政府关系协调、文化适应等多个角度完成一个宏大的扩张计划,需要巨大的资金以及专业人才作为基础,而中国面对这一领域的专业服务同样还处于成长期。
 

责任编辑:LY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