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江铜再出发

2019年07月11日 9:42 731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40年前,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起步的江铜,为中国铜工业由弱变强带来了崭新的希望;40年后,江铜正与中国铜工业一同走向助力民族复兴的壮阔征途。
  1979年7月1日,江铜集团的前身——江西铜基地总指挥部和江西铜业公司正式获批成立。江铜40年的蝶变成长,是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动缩影,为我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从引进吸收到自主研发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升级
  今年3月,在第二十八届中国国际电子电路展览会上,江铜铜箔公司携十多款高端铜箔亮相,引起各方高度关注,全球顶级铜企业和中兴、华为等国内领先的产品应用终端客户在现场表示了强烈的合作意向。
  40年来,江铜紧盯世界前沿技术,走出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输出”的技术发展之路。
  1985年12月31日,贵溪冶炼厂产出第一炉铜水,标志着中国引进的第一套闪速炼铜系统顺利打通工艺流程,这被誉为我国铜工业迈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事件。当时,工厂设备小到螺丝钉都是依靠国外引进。
  如今的江铜不仅消化吸收国际领先的采矿冶炼技术,挺进国际铜业“第一军团”,多项技术指标还迈入国际先进行列。除了为国内多家大型冶炼厂使用闪速熔炼工艺的建设、试生产保驾护航,还为俄罗斯、泰国、伊朗等国矿山、冶炼厂提供技术服务。
  近年来,江铜形成了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为主体、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江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截至2018年,江铜共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112项,其中发明专利8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励229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14项。
从“吃干榨净”到复绿成林
绿色发展成为竞争新优势
  今年5月,江铜德兴铜矿杨桃坞山完成了最后一块地的复垦,通过采用与中山大学、广东桃林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发的“原位基质改良+直接植被技术”生态恢复治理技术,这块曾经堆满废石、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如今处处山花烂漫,变成一座生态公园。
  杨桃坞复绿只是江铜推进绿色发展、培育绿色竞争优势的一个缩影。“十一五”以来,江铜累计环保投入超过40亿元,所属矿山可复垦废弃地80%以上完成生态恢复,冶炼企业空地基本实现100%绿化。
  以废治废、变废为宝,江铜的实践回答了如何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课题。针对“废气、废水、废渣”,江铜形成“三废”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产业链。烟气余热资源全面综合回收利用,每年余热发电2亿千瓦时以上;工业用水循环使用率达94.7%,其中冶炼工业水复用率达97.8%以上,每周节约用水相当于一个杭州西湖;建成国内首家废石堆浸—萃取—电积工厂,每年回收铜金属1000余吨……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江铜每年新增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
  按照《江铜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工厂)建设的实施方案》,到2020年末,江铜所属矿山、冶炼和加工企业将全部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工厂)建设标准。
从偏安一隅到走向全球
产业布局实现全面优化
  2018年11月24日,江铜与我省六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投资建设的江西首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在赞比亚开工。该项目将打造成集工业、贸易、物流、综合服务为一体,具有江西产业特色,满足赞比亚经济发展需要的经贸园区。这也是江铜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全球布局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江铜“走出去”步伐逐渐加快,曾经偏安赣东北一隅的小铜企正走向全球布局产业,“国际化江铜”逐渐成形,并建立了覆盖全国、辐射海外的投资、营销、金融和贸易网络。
  40年来,江铜营业收入从7500万元跃升至2300亿元,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取得了铜采选能力和自产矿量全国最大、铜冶炼能力跻身世界前三、铜加工综合生产能力跃居全国首位等优异成绩。
  综合实力全速提升、产业布局全面优化的背后,是党建强有力的引领。40年来,江铜党建始终与生产经营、管理经营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建立了党委抓稽核、支部抓特色、全员抓创星等长效机制,确保了企业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探索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国企党建创新之路,江铜和所属德兴铜矿党委先后四次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
  “江铜取得的一切成绩,都得益于长期以来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真正做到了企业生产经营在哪里‘发力’,党建工作就在哪里‘加油’。”江铜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龙子平告诉记者,“江铜的核心理念是用未来思考今天,我们要用未来的眼光思考今天的工作,要紧扣创新这个关键点,打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新江铜,力争到2029年,成为具有较强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争取全面跻身世界矿业前五强。”

责任编辑:计玮琪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