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一片新天地

——方圆集团践行生态科技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8年12月11日 10:27 194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作为一座资源型、工业化城市,山东省东营市工业体量大、规模大,有色金属产业是推动该市快速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带动有色金属产业在东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的转变,并成为东营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设作出了贡献。

在新形势下,有色金属行业企业该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如何在传统冶炼行业里,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又如何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先试先行,闯出一片新天地?方圆集团是这样做的。

践行企业发展理念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

方圆集团董事长崔志祥说:“我们要建设的生态科技典范企业,在我看来,它一定不是灰色、不是黄色、更不是黑色,如果非要赋予它一种颜色,那必定是绿色。绿色象征着生机勃勃,象征着循环往复,象征着和谐发展,象征着科学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方圆集团始终坚守“既要金山银山和铜山,更要碧水和蓝天”的环保理念,坚持“谁管理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誓将环保工作做足做全。

在这种坚守下,方圆集团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放在首要位置,生产技术创新、废气废水治理、园区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均取得积极进展。7月,方圆集团旗下鲁方公司顺利入选山东省绿色制造项目库(第一批)入库项目,以此为契机,该公司启动了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争创工作,争取在绿色生产制造上拔得头筹。

构建生产技术体系 实现生产系统绿色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生产系统绿色化的关键,是加快技术体系建设,以技术体系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众所周知,中国拥有着悠久的铜冶炼历史,但目前冶炼技术基本是引进国外技术,针对诸多铜冶炼工艺中存在的流程长、不连续、中间物料倒运、热损失高、SO2烟气无序逸散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方圆集团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领先的冶金工艺——两步炼铜新工艺,并于2015年落地投产,建成了世界首条示范生产线。该项技术实现了炼铜工艺由“三步”变“两步”,彻底解决了铜包吊运过程中的低空烟害,减少了热量损失、作业环境大大改善、冶炼流程更加紧凑、生产效率显着提高,为铜、金、银等有色金属及稀贵稀散金属的综合提取回收建立了先进、高效的范式。以此,一项绿色冶金技术在方圆集团落地、开花、结果,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同行纷至沓来。

以“两步炼铜新工艺”为基础,构建以“多元素综合回收”和“危废处理”的“一体两翼”技术体系。依靠现有的综合回收厂和正在建设的稀贵稀散金属项目,方圆集团对各种有价元素做到了“吃干榨尽”,实现了低品位、难处理的多金属矿以及含金、银高的贵金属伴生矿,甚至复杂贫矿的综合提取,铜、金、银等元素的回收率均优于国际先进水平。危废处理方面,针对当今重金属冶炼行业烟灰、阳极泥等废杂料日益增多,造成的有价金属的二次流失、环境生态二次污染等问题,方圆集团成立技术攻关小组,成功研发出了铜冶炼废气烟灰、阳极泥有价元素高效综合回收利用工艺。能够有效处理高砷烟尘和其他含砷物料,将有害砷转化为市场产品。通过构建“一体两翼”技术体系,真正提高了产品的含“金”量、含“绿”量,实现了生产系统的无害化、绿色化。

发展绿色经济 打造循环经济标准化样板

    绿色经济与绿色生活是生态文明的综合体,两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绿色经济决定绿色生活的质量,绿色生活方式又影响绿色经济的发展程度。因此,方圆集团通过努力发展绿色经济,在生产过程中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积极打造“花园式绿色工厂”,致力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在此过程中,方圆集团以“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吹氧造锍多金属捕集技术项目为依托,积极探索资源合理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了无碳冶炼、冶炼余热余压发电、烟气制酸、污酸污水处理、废渣优选、稀贵稀散金属回收链等6条循环经济标准化产业链,最终实现了矿产资源中有价元素的高效利用和提取,达到了“零”排放,该产业链被称为方圆冶炼循环“6+1”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简称“方圆模式”。

在这种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中,多条循环经济标准化产业链相辅相成,将漂洋过海的每一克矿料都彻底“吃干榨尽”,变成了远超国家标准的超高纯阴极铜,国标一号金锭、银锭,以及高纯度的铅锭,精铂、精钯、精镍等稀贵稀散金属。生产过程中,将矿料经过合理配比后进行自热熔炼,熔炼产生的铜锍进入转炉进行吹炼,产生粗铜。底吹炉和转炉产生的炉渣经过渣选矿后产生的渣精矿进行重新熔炼,在别人眼里毫无利用价值的渣尾矿,成为了附近水泥厂、建材厂的上等原料;底吹炉和转炉产生的高温烟气,经过余热锅炉和电收尘降温、除尘后送去制酸分厂制成工业硫酸,进行渠道销售;各工业园区内建有专门的生态水池,用于回收雨水用于生产补给水,同时将散落在厂区的矿物粉尘冲刷富集处理,保证了生产厂区内没有矿粉随意散落。

2017年,方圆集团被国家标准委、发改委联合认定为“全国唯一的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单位”,获批开展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标准化示范工作,积极向国内外推广方圆循环经济标准化模式。这是自2011年开展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工作以来,我国批复的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示范单位。

通过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方圆集团不断点“绿”成金,在节能减排方面成绩显着,冶炼行业关键指标综合能耗值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逐年提升。同时,方圆集团以技术创新为抓手,通过提高热平衡、能源梯级利用,每年节约标煤近4000吨。通过固废利用、提高矿类资源金属捕集率和金属回收率,每年度创收经济效益上亿元,实现了效益、生态的“双丰收”。

建设产业生态圈 实现 “绿色铜都”的嬗变  

    围绕绿色协调、健康发展产业生态圈建设,方圆集团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成果,推动东营加快实现了从“无矿铜都”到“绿色铜都”的嬗变。

一是完善产业区域生态。方圆集团的主要产品为高纯阴极铜,周边下游企业以此为原料从事各类铜深加工生产制造。为实现产业链条的合理配套,该公司扶持带动周边企业发展铜深加工产业,共同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为“全国铜及铜材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近年来,天圆铜业、亨圆铜业、金圆铜业、迪赛机电等有色金属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一个“以方圆集团为龙头,铜冶炼、深加工以及废铜回收拆解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产品涵盖电解铜、黄金、白银、高精铜板带、电线电缆、铜材铜棒、高速列车接触线等,基本形成了绿色协调、健康发展的有色金属产业生态圈。

二是使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能源。通过不断完善优化生产系统的工艺参数,逐步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替代了煤、燃料油等含硫燃料。逐步关停燃煤锅炉,启用燃气锅炉,由天然气取代锅炉煤的使用;加快对反射精炼炉的绿色改造,由天然气取代燃料油的使用。

三是生产废水、余热余压再利用。为提高生产系统中冷却水的循环再利用率,该公司构建起了梯级循环利用的“水网”。产生的中水则被重新用于矿粉、炉渣喷淋及渣选矿等生产工序,全部回收利用;生产系统产生的蒸汽余热还用来冬季供暖,避免了能源浪费。同时,方圆集团自上而下鼓励全体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更新、改造工艺技术和设备,完善生产工艺,厉行节约,修旧利废,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通过节能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健康安全的协调统一。

四是坚持不懈做好园区绿化工作。方圆集团位于黄河三角洲地带,土壤高度盐碱化,这给园区绿化带来了很大压力。方圆集团投入大量资金,对工业园区进行了换土、排碱、灌溉、养护等工作,使园区内绿化比例达到了60%。在每个工业园内,都建设了配套的生态水池,用以调节厂区局部气候,实现厂区生态的自然完整,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工厂”。

身处新时代,方圆集团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产出回报最大化”,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化水平,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做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推动东营有色金属产业实现高质、高效、高端发展。

 

采访手记: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目的是打造一个绿色生态与企业发展共融的大环境。放眼当下,环保政策日益趋严,倒逼企业不断进行绿色生产改造。此时不断收紧的环保政策及加大的监管力度,不单纯是企业要度过的困境,还意味着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机遇。一些像方圆集团这样,多年深耕生态科技建设、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制造型企业,亦或是冶炼加工型企业,早已通过一系列绿色技术、绿色体系、绿色措施,不断点“绿”成金,提高企业的含“绿”量、含“金”量,实现了向绿色生产制造要效益,打造成为新时代下富有特色的“绿色工厂”。同时,以此为抓手,不断开拓国内外市场,将成功的绿色生产体系与循环经济标准化建设进行合理复制,让更多企业尝到绿色产业建设带来的红利,让绿色引领高质量发展,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