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企改革的经典样板

中冶集团改革创新发展纪实

2018年09月05日 10:23 541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中冶人不仅用数据书写了扭亏转型的传奇故事,而且用事实铸就了国企改革史上最有说服力的样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在这五年里,中国进行着全世界“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发展实践”,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而中冶集团的这五年,正是中国不平凡五年的生动体现。

2012~2017年,是中冶改革的一个精彩单元。在向“强起来”迈进、推进企业腾笼换鸟的新征程上、在改革-发展-改革的螺旋式进程中,中冶人通过强化顶层设计、突出结构调整、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找准了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不仅用数据书写了扭亏转型的传奇故事,而且用事实铸就了国企改革史上最有说服力的样板。

(一)

中冶集团是新中国最早一支钢铁工业建设力量,在1948年建设“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鞍钢中诞生,是中国钢铁建设的开拓者和主力军。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冶金建设公司,隶属于冶金工业部。1994年,成立中冶集团。2008年12月,中冶集团发起设立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冶)。2009年9月,中国中冶在上海、香港两地成功上市。

作为全球最大最强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中冶集团承建了鞍钢、武钢、包钢、太钢、攀钢、宝钢等国内几乎所有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要生产设施的规划、勘察、设计和建设工程,是构筑新中国“钢筋铁骨”的奠基者,占国内冶金市场90%以上份额、占全球60%以上份额;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资源类企业之一;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确定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也是国家基本建设和海外工程承包的主力军。

中冶集团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拥有13家甲级科研设计院、15家大型施工企业;拥有5项综合甲级设计资质和29项特级施工总承包资质,其中双特级施工资质企业数量达10家,位居全国第一;拥有24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累计拥有有效专利21025件,连续4年(2013~2016)位居中央企业第四名,2009年以来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52项,2000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6项,累计发布国际标准44项,发布国家标准430项,累计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92项(含参建)、国家优质工程奖158项(含参建)、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4项(含参建)、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奖543项;拥有53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勘察设计大师1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500余名。

作为一个传统冶金老企业,中冶集团已成功实现转型,定位于“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全力打造以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和资源开发四大行业板块为“梁”,以冶金工程、高端房建、矿山建设与矿产开发、中高端地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核心技术装备与中冶钢构、环境工程与新能源、特色主题工程八大支柱业务为“柱”的“四梁八柱”业务体系升级版。

在冶金建设国家队方面,中冶集团形成了钢铁冶金八大部位、十九个业务单元以及核心团队的基本阵型,用独占鳌头的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革新创新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建设全产业链整合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建设走向更高水平的国家责任。

在基本建设领域,作为城市建设全方位方案解决专家,中冶集团以卓越的科研、勘察、设计、建设能力为依托,坚持走高技术建设发展道路,在城市综合体、超高层建筑、大型体育场馆、大跨度钢结构以及交通市政等高精尖工程建设中积累了绝对优势,成为了国家基本建设的主导力量。

在新兴产业领域,凭借70年的技术积淀,中冶集团把在冶金等工业领域技术优势延展到民用市政领域;成功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垃圾焚烧发电站,在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上拥有独具特色的全产业链一体化能力;作为全球最大的主题公园建设承包商,拥有国内惟一一家主题公园专业设计院,是国内惟一具有主题公园设计施工总承包资格的企业。

(二)

2012年,受全球经济减速、钢铁行业深度调整,以及处理几年前盲目兼并重组企业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冶集团跌入包袱沉重、管理下滑的低谷。连续三年被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债务风险特别监管企业,在国务院国资委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D级,2012年亏损额在中央企业排名第三。

之前的2006~2008年,中冶集团盲目兼并重组的中冶恒通、葫芦岛有色、中冶纸业这“三座大山”,每年严重亏损;海外矿产资源收购、大量垫资项目沉淀了巨额资金,企业经营和财务风险积聚,深陷生存困境。如果这些危机不及时化解,随时可能把企业吞噬。

正当企业处于生死边缘的紧要关头,2012年9月5日,中冶集团暨中国中冶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了依靠改革转型实现“回归主业”的目标,打响搬掉“三座大山”的攻坚战。这场力挽狂澜的“9·5”会议被视为中冶集团的“遵义会议”,成为中冶集团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拉开了中冶集团改革脱困、奋力自救的华丽大幕。

中冶集团从剥离重组影响企业发展前途和命运的“三座大山”等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入手,构建“回归主业”的发展模式,决心专注于做有能力做、擅长做和最熟悉、最拿手的业务;加速创造条件,集中力量“卸包袱”、“啃骨头”;统筹谋划思路,明确解决路径、倒排工作时间、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并细化工作方案,将责任强化并落实到位。中冶集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部员工加班加点,“五加二”、“白加黑”,满负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在国务院国资委的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中冶恒通、中冶纸业、葫芦岛有色三个困难企业通过整合划转、破产重组等方式得到妥善解决。中冶集团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基本被削平,制约企业发展的桎梏基本解脱,影响效益提升和资金链安全的障碍也基本消除,中冶集团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实践证明,2012年中冶集团提出的改革思路是正确的。围绕着这一思路,中冶集团开启了改革创新的大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开辟“建设美好中冶”的正确发展道路。在国家战略中,中冶集团明确与自身相适应的企业战略,重构“回归主业”盈利模式,确定了“聚焦中冶主业,建设美好中冶”的伟大愿景,同时不断发展壮大基本建设和新兴产业,锻造成为国家基本建设的主导力量,全力抢抓新兴产业市场机遇,抢占战略制高点。

二是突出结构调整,在新旧动能追赶接力中进化蜕变。中冶集团以“去、扩、升”三级跳,快速推动企业从相对单一的冶金工程占比60%~70%逐渐转变为非钢业务占比超过80%的新格局,实现了“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全面发力”。

三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在市场导向中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增长。进行管理模式与项目管控体系的变革,推进业务专业化、区域化与产业链的整合,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机制……一系列改革举措梯次铺展。同时,以科技创新为源动力,在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中再造企业新优势,在系统能力提升中推进企业由要素驱动的粗放增长迈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增长,使一个传统的冶金老企业实现了提质换挡。

(三)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广东湛江、在“一带一路”、在新兴领域,中冶集团演绎了新旧动能转换、全要素生产率竞争、科技创新角逐的生动篇章。

一场新动能的生成在广东湛江华丽上演——

2015年9月25日,湛江钢铁一号高炉顺利点火投产,这是中冶人创造出的惊叹世界钢铁业界的奇迹。2016年7月15日,时隔293天之后,湛江钢铁二号高炉胜利点火试生产。这标志着湛江钢铁一期工程全面建成——湛江钢铁已具备年产千万吨钢的能力,湛江钢铁的试生产经营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加速阶段。作为项目最主要的规划设计者和建设者,中冶集团承担了项目的前期规划、总体设计以及主体单元和主要公辅单元的施工建设任务,举全集团之力——14家子企业、两万中冶大军,以国际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的卓越实力,倾力打造先进制造业的创新基地,为湛江钢铁提供了最优最快最全的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更好地诠释了项目的高效、低成本和竞争力。可以说,湛江钢铁是中冶人矢志投身中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部署的伟大实践。

一场全要素生产率竞争在“一带一路”拉开帷幕——

由湛江钢铁发端,以台塑越南河静钢铁为代表,中冶集团逐渐将触角伸向海外,致力于成为中国钢铁工业走向海外的“引领者”、钢铁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主导者”,不断扩大中央企业的国际影响力和控制力。

2017年5月29日,在与广东湛江隔海相望的越南河静永安经济区,全球最大的在建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台塑越南河静钢铁基地承载着来自世界的关切目光。越南当地时间18点58分,伴随着1号高炉的成功点火,中冶集团在国外承建的首个特大型高炉总承包工程顺利投产,标志着带有冶金烙印的中国智慧、中国制造真正输出海外。

在距离马来西亚吉隆坡190千米的东海岸经济特区关丹港市,由中冶集团设计、建设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年产350万吨钢铁项目,是中国与马来西亚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产能合作的创新和探索,对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示范效应。

在南亚印度,中冶集团以敏锐的市场嗅觉、独占鳌头的技术和精益求精的服务,成为“一带一路”上不可或缺的独特风景。2015年10月,中冶赛迪独立获得世界最大新建高炉——印度TATA钢铁KPO钢厂5870立方米高炉的设计和技术服务合同中标通知书,打破了发达国家工程公司在印度大型高炉领域的垄断局面,奠定了中冶高炉技术世界第一的地位。2016年3月30日,中冶焦耐以EPS方式实施的印度TATA钢铁KPO项目1号焦炉顺利出焦。2018年6月13日15时28分,中冶焦耐印度JSW DCPL 300万吨/年焦化项目A炉第一孔焦炭顺利推出,标志着6.25米捣固焦炉和干熄焦技术首次出口海外。

在“波斯国”伊朗,中冶京诚总承包的伊朗阿尔法钢铁公司阿尔达坎年产80万吨电炉炼钢连铸项目成为合作共赢的样板工程。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2017年8月1日,中冶建工与中冶海外组成联合体成功中标河钢塞尔维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项目。中冶集团以专业冶金技术优势融入“国际产能合作”领域,为打开中国在塞尔维亚金属行业投资的新大门做出贡献。

一场科技创新角逐在新兴产业领域展开——

作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中冶集团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整体科技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中冶集团拥有的有效专利数连续四年位居中央企业第四名;拥有省部级与集团级科技创新平台108个,位居中央企业前列;三年共计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主导制定并发布国际标准3项。这些都有力地支撑了中冶技术、工程和装备走出去。

近几年来,中冶集团加快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把在冶金等工业领域对“水电气”的技术优势延展到民用市政领域,在新兴业务领域率先成立了中国中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美丽乡村与智慧城市、主题公园、康养产业及水环境、以及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院等九大专业技术研究院,快速培育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冶集团已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特色主题公园、智慧城市和美丽乡村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中冶管廊被国家住建部及业内评价为:总里程第一,单项成绩第一。珠海横琴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国内首个成系统的区域性综合管廊系统,为国内综合管廊的建设提供了标杆。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现场视察,住建部将该项目作为综合管廊的样板工程向全国推广。

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正是由于改革创新,中冶实现了从活下来到立起来、富起来的质的飞跃。这一质的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在向“强起来”迈进、推进企业腾笼换鸟的新征程上,破解发展难题、化解风险挑战,实现企业“任凭风浪打、稳坐钓鱼台”,除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别无他途。□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