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人才招得来 更要留得住

2018年05月28日 9:7 765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镍资讯   作者:

随着毕业季与就业季的到来,大大小小的公司开始忙着招聘新员工入职。大型企业前往高校宣讲,直接推介自己的公司;小型企业组团招聘,从学校和市场吸纳心仪的人才。不仅企业动静大,不同规模与实力的城市也各展其能,开启了城市“抢人大战”。如北京、上海两地相继发布《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加快实施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而武汉、南京、成都等地在住房、入职等方面为应届毕业生准备了“毕业大礼包”,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城市广纳贤才、服务人才的诚意。

笔者认为,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城市来说,在目前人口趋于老龄化的大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对年轻化、重量化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已经成为企业或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了解,北京引进人才既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也包括科技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人才等专业领域人才,还包括科技成果转化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等;上海则提出了13个在当地有基础、有优势、能突破的重点领域,包括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等;温州则依据传统制造业、轻工业、服务业以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等产业领域需求进行人才招聘……部分央企为了吸引人才,更是给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职位与薪酬条件。

不过,笔者并非担心在如此优渥的招聘条件下,企业与城市招不到人才,而是在思考这些高技术人才能否真正留下来。企业与人才的适配,如同两人结婚:蜜月期过后,当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现实问题和婚前的美好期待相冲突时,面对“围城”外的“诱惑”时,婚姻中的双方会妥协让步、克制住自己吗?有人说得好:“婚姻的长久是夫妻双方妥协的结果!”但对于人才呢?一旦外面的“诱惑”出现,譬如其他的企业或城市给出更高的薪资、更优渥的条件,谁能挽留住人才,让其不“出走”?

笔者曾与一位任职于知名企业的HR交流过。据称,该企业一年招聘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近百人,半年后离职一半;一年过后,只剩下不到10个人。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招聘时企业给予的承诺在员工实际工作中无法得到实现;另外,则是因为这些学生所处的企业成长环境差、上升通道不明朗。该企业曾以高薪聘请过两个海外博士,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而离开企业……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企业或政府不要去招聘。自古以来,人才有叹曰:“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企业或政府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想让人才“飞向”自己的企业或城市,并在自己的“树上”踏实地安家立业,都是无可厚非、可以被理解的事情。笔者认为,既然以极为优渥的条件去招聘,就要对招聘过来的人才负责,给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明确的上升通道甚至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否则的话,引才时诚意满满,招来后不管不顾,就像上文中所提到的企业一样——招得来却留不住人才。因此,引进和留住人才,不能光靠一时的红利、一时的动人热情,而是要综合考核本地城市的生存环境、生态环境、工作环境与人文环境等。一旦人才认为在该企业或城市的生活安定幸福、工作愉快、事业前景无限,他们还会有“飞走“的打算吗?这样一来,人才与城市也就能从“蜜月期”,走向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稳定期”了。

需要补充的是,人才效能的影响作用不在一朝一夕,更不能立竿见影,而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企业初期招聘来的学生刚步入社会,还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还不能准确、全面地释放知识效能,但经过企业或城市一段时间的扶植与培养,在未来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肯定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惊喜、给城市发展延续后劲。有真正内涵、学识和技能的学生是各企业或城市发展的后备力量,是人才阶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企业或城市长远战略思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此外,笔者认为,企业与城市在吸纳人才时,眼光也不能只紧盯文凭高低或有无技术专利不放,更要注重招聘或培养更多技艺高超的工人技师或准技师们。精雕细刻的工匠精神,是企业和城市都需要的,一线工人与高技术人才的结合将是产业链条上的“绝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广聚高端人才、广纳青年人才,另一方面则要广留各类人才,包括技术娴熟的产业工人。否则,再精尖的仪器设备与再美好的产品蓝图,没有产业工人的精细操作和高度参与,都无法使产品这一“新生儿”健康落地。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