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新形势 展现地勘发展新作为

2018年05月21日 14:46 253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随着国家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地勘单位也到了改革十字路口。作为基层单位地质工作带头人之一,笔者认为,地勘行业在下行通道中,地勘行业的从业者应当顺应新形势,拥抱新时代,努力提升自我。如何将地质工作与国家发展大势融合,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传统技术优势是立足之本,不可动摇,但须根据形势适当调整。众所周知,新常态下矿产品的市场需求急剧下滑,资本投入逐年趋冷,是以地质找矿为主要生存手段的地勘单位不能不面对的现实。然而,矿产资源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的基本属性并未改变,投入只是减少,并非归零。因此,地勘单位要继续积极参与国家公益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的地质勘查项目申报、投标,争取更多发挥行业技术优势的平台。
相较于之前“大而广”的找矿方式,目前这种“少而精”的市场态势更有针对性,这恰恰是国家发展进入成熟期和市场更趋理性的重要标志。因此,地质队必须把握国家发展新需求,准确定位将来一个时期内地质勘查市场走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进行技术和资本投入,以期在精准需求的市场环境下,获得生存发展一席之地。如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将找矿靶区向西部地区和国外延伸,在向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以更宽广的国际市场空间,来弥补国内市场份额的不足。
二、树立大地质发展观,对接国家战略,延伸产业大有可为。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绿色经济,江西省内大部分找矿靶区被划入生态红线,这给传统地质勘查产业带来阵痛的同时,也是给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如新兴节能环保产业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急剧上升,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业态方兴未艾,这都给传统地勘工作发展转型引领了新方向。
时不我待,地勘单位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大地质发展观,主动对接国家政策,大力发展水工环、旅游地质、城市地质、农业生态地质、地理信息测绘、地质灾害防治等延伸产业,凭借自身技术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展现新作为。如,加大地热能的技术和资金投入,采取争取矿权、自主开发、技术入股等形式获得经济回报,为日益增长的养生旅游市场注入地质元素;瞄准“地质+”的发展趋势,为地质公园、城市地质等市场业态提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等。
三、创新思维理念,外扩地勘经济发展圈,实现两条腿走路,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直以来,地质队传统产业格局在国家政策变化和市场环境波动中表现的十分脆弱,也因此有了“地质春天”“地质寒冬”等说法。在这个周期律面前,地勘单位只要敢于创新,勇担责任,就一定能破解这个历史难题。
目前,地勘单位绝大多数是事业性质,拥有一定的市场自主权。这时,地质队应在政策和法律框架内,扩大经营范围,积极涉足地勘产业之外的业态(如房地产、工程建设、教育、养老等),实现两条腿走路,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如,在经营模式上,可与可靠的社会资本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互利共赢。在人才选用方面,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型人才观,打破地域、户籍、编制等传统观念限制,聘请一批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人才,为单位发展所用。同时,要大胆创新方式方法,通过提高待遇、完善奖励机制、项目练兵成才等方式,真正留住一批有事业心,有专业能力的优质人才。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