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深处的设备“医生”

——记铜陵有色铜山铜矿优秀班组长徐矿明

2018年04月23日 9:53 170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科技创新

QQ截图20180423095225

徐矿明(左)和同事正在对铲运机线路进行整改。

深邃的井巷是他每天“巡诊”的地点,“望闻问切”是他日常诊断的法宝,出运矿设备安全运转是他最开心的事。铜陵有色铜山铜矿分公司优秀班组长、采矿区维修班班长徐矿明有着一颗“医”者的心,他和他的班组在百米井下及时为设备“袪除病灶”,近15个月累计完成各类设备抢修任务35次、大修铲运机5台,设备运转率达到96%以上,实现设备零事故。

望闻问切除病灶1989年参加工作的徐矿明,曾干过出矿、支柱、电机司机和电工等工种,从事设备维修工作已有10多个年头。他认为日常维护比维修更重要,注重“以维护减少维修、以维护促维修”,要求班组员工认真做好出运矿设备的日检、点检和季节性检查工作,变被动维修为主动“出诊”。

铲运机中间交接处的关节轴承因磨损经常需要更换,以往的维修方式是采用平板对接分离的办法进行更换,牵涉维修人员多而且十分费时。徐矿明通过仔细研究、反复摸索,采用了将铲运机前桥固定,利用后桥的动力将铲运机拉动形成位移间隙进行关节轴承更换的办法,这样更换一付关节轴承只需要一个小班的时间,既减少了时间又节约人力物力。

徐矿明将“望闻问切”四步法运用到日常设备巡检中,减少了各类设备因日常维护不到位而造成的损坏。望——是对设备外观进行巡查,如对传动轴、转向缸、翻斗缸等设备各个部位进行检查。闻——聆听设备运转声音。问——听交接班汇报,向操作工了解设备情况。切——对设备进行操作,亲自感受设备的制动性能及灵敏度。一天上午,徐矿明在井下负568米14线准备去检查溜井格筛,正好路遇9号铲运机从采场运矿出来,不时有矸石从铲斗中掉下,而此处巷道路面平整,徐矿明凭着“望闻问切”的维修经验,他判断铲运机铲斗的销轴发生了磨损。他让铲运机司机将矿石卸到溜井后开回大巷道,他亲自上车对铲运机性能进行测试,肯定了自己的判断。当他试着将铲车转向时,他又听到有轻微的“咔嗤”声,他又判断出是传动轴底座轴承磨损,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传动轴断裂,他立即决定将铲运机开到维修硐室进行修理。他和同事们用了一个班的时间将9号铲运机所有“病灶”都进行了“手术”,避免了一起设备事故。

群策群力攻难点“一个人技术再好,但能量是有限的,只有发挥班组的作用,能量才会无穷。”徐矿明鼓励班组成员向书本学习、向师傅讨教,边干边学、边摸索边总结,让班组成员逐步实现了由“外修到内修”、由“门外汉”到“土专家”的转变。

采矿区维修班现有班组成员34人,徐矿明将原来的焊工、管道、钳工、电机修理和铲运机修理5个小组,合并为电修、铲修和钳管3个小组,要求班组成员一专多能。现在每名班组员工都有2~3个操作证。徐矿明经常和班组员工在一起交流切磋维修技能。每台铲运机出库先给冷凝器吹风,把灰尘吹走,这样便于发动机散热;控制档位、降低速度,减轻高速运转负荷;每周清洗更换一次空气滤清器……这些好的实践方法都是徐矿明和同事们在下班路上“聊”出来的经验。

徐矿明还在班组内部大力开展QC攻关活动。在区部的大力支持下,徐矿明针对铲运机铰接处的磨损问题成立了QC攻关小组,确定了《铲运机铰接铜套的耐磨性改进》QC攻关课题。他和同事们采用内置螺纹钢套代替铜套,加注黄油润滑,减少了大臂和销轴的更换次数,使用时长由原来500小时延长到1000小时以上,每年可节约更换铜套及销轴费用5万余元。今年年初,徐矿明和同事们又在原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再次对铲斗与大臂的链接处进行“手术”,调整钢套规格尺寸,经过3个多小时的努力,破解了铲运机大臂销孔磨损修复成本居高不下的难题,顺利地将铲运机铲斗与大臂装配成功。

“敝帚自珍”深挖潜俗话说:兴家如针挑土,败家如浪淘沙。徐矿明在班组全面推进节能降耗、增收节支活动,狠抓成本不放松。挖潜增效从点滴开始,大力开展修旧利废活动,将班组精细化管理作为班组建设的着力点。

铲运机的铲斗在日常生产中磨损较大,一般3~4个月就要更换,而更换一台新铲斗需要3万多元。徐矿明组织班组成员对铲运机机铲斗裂缝采取加铁板补焊的方法,用耐磨钢板加固底板、自制铲刃与报废铲斗拼接,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延长了铲斗的使用寿命,修复一个铲斗可节约成本2万余元。近两年来,采矿区8台铲运机只更换了2台新铲斗,其余全靠徐矿明和他的维修班“修修补补”,节约备品费50多万元。除了铲斗,徐矿明对废旧的铲运机轮胎也进行再利用,他定期组织人员对井下铲运机使用过的旧轮胎进行重新甄别,对能修补好的外胎重新装上内胆,安装在铲运机后面两个负载量轻的轮毂上,每只轮胎可节约成本4000多元。

2017年,徐矿明带领班组成员从废品堆里“淘金”,共修复矿车传动轴20只,修复外胎26只、内胎55只,修复车皮35挂、铲运机铲斗9只、控制器10台、交流接触器18台,节约生产成本近40多万元。

(方咸达)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