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大咖!谁拥有材料技术谁就拥有未来!顶级材料学家脑力激荡中俄双边新材料新工艺研讨会

2017年12月01日 9:4 1118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11月29日~30日,第十四届中俄新材料新工艺研讨会在中国南海之滨的三亚召开。本届研讨会以“金属、陶瓷与复合材料”为主题,中俄两国的院士、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对航空航天材料,新能源材料(含蓄电池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稀有金属、贵金属及高纯材料,表面工程技术与材料,激光快速成型、3D打印技术及复杂形状制品,材料冶金过程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功能材料(含难熔金属、特硬材料及磁性材料)等10大类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顶级材料学家脑力激荡中俄双边新材料新工艺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收到了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徐匡迪的复函,“诚祝会议圆满成功!”。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中国工程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彭金辉,中国工程院院士屠海令、邱定蕃、何季麟、孙传尧、周克崧、邱冠周、段宁、王玉忠、聂祚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黄晓平,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中南大学常务副校长胡岳华,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洪国,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院长夏晓鸥,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伍绍辉,广东省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邱显扬,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工信部原材料司的代表,以及俄罗斯科学院A.A.巴依科夫冶金材料研究院副院长西马科夫,俄罗斯科学院A.A.巴依科夫冶金材料研究院通讯院士科姆列夫、格里戈罗维奇,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教授罗特科夫,俄罗斯联邦卫生部舒马科夫器官移植学和人造器官科学研究所教授谢瓦斯吉亚诺夫,罗斯托夫国力古布金石油与天然气大学教授布雷加耶夫等嘉宾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理事长贾明星主持。

陈全训在会议上致辞,他表示,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中国有色冶金界、材料界,是对外开放最早的行业,我们将按照十九大确立的开放方针,继续加强与俄方的合作,共同努力把研讨会推向更高水平。

陈全训就研讨会提出几点建议和希望:

一是巩固既有成果,继续深化合作。他说,25年来,随着中俄合作的推进,活动涉及的领域从有色金属逐步延伸到航空、化工、医疗等领域。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入,希望双方围绕关心的话题与需求,继续扩大和深化合作领域,不断为这项传统交流活动增添新内容、注入新活力。

二是强化学术交流,促进产业发展。他希望通过学术研讨交流,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双方产业的发展与转型,推动双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双方真正享受到学术成果互利转化带来的利益。

三是坚持互利共赢,助力“一带一路”。陈全训表示,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日益成为两国发展振兴的助推器,世界和平稳定的压舱石,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日益深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中俄可以在有色冶金与材料领域开辟更大的合作空间,取得更大的合作成就。

黄伯云在致辞中说,近年来,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为材料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机会。材料技术领域研发面临新突破,新材料和新结构不断涌现,全球新材料技术发展迅猛,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热点。当今材料技术发展迅速,材料制备与应用向结构工程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械集成化发展。制备及应用过程绿色化已成为材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材料研发的周期缩短,应用材料的快速增长,材料、物理、化学等各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各学科交叉在材料创新中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材料科学界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在一些领域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整体看,我们面临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科学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依然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要实现由材料大国到材料强国的转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合作共赢。瞄准中俄两国重大科技战略需求,结合材料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交流,让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发现永不衰竭地推动两国材料技术领域迈上新台阶。

屠海令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世界各国对新材料发展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中俄都制定了国家战略计划,推进新材料的研发。相信本次研讨会将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未来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他还代表本次大会的承办方之一的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张少明表示,有研总院正在以“建一流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做百年有色科技服务先锋”为目标,建设国家级的技术创新平台。有研总院愿意创建一流的平台,为中俄两国材料技术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俄方专家在致辞中强调,该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中俄两国科技人员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已成为两国冶金材料界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会议,得到了两国政府和中俄两国共同组建的“二十一世纪和平、友好、发展委员会”的支持。1992年7月1日,首届中俄双边新材料新工艺研讨会在俄罗斯召开。25年来,中俄两国参会的科技人员和单位不断增多,会议涉及的领域逐步扩大,与会代表已发展到有色金属、冶金、航空、化工、医疗、建材等许多行业,中俄双边新材料新工艺研讨会在中国、俄罗斯以至世界材料学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通过研讨会,让世界了解了俄罗斯近年来材料工业的新发展,同时,也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在新材料新工艺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欣欣向荣的工业发展新面貌。研讨会已成为中俄两国材料学界交往和推进科技合作的有效形式。

会议期间,中俄两国专家各作了10个大会报告,分别介绍了近年来两国冶金材料界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在30日的会议闭幕式上,颁发了青年优秀论文奖,共10篇优秀论文获奖。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俄两国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的300余人参加。

据悉,中俄双边新材料新工艺研讨会是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与前苏联科学院巴依科夫研究院、强度物理及材料科学研究所共同倡议组织的国际学术会议,每两年轮流在中国和俄罗斯召开,至今已召开了十四届。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和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主办。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