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上半年发展纪实

2017年09月04日 9:0 913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盛夏南粤,硕果盈枝,美景如画。

走进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从矿山到冶炼,从新材料到加工,处处是火热的建设场面,提质增效、结构调整、创新转型、资本运作有序实施,一幅充满活力的战略发展蓝图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上半年实现净利润5.5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5.09亿元,同比增长1168%;实现营业总收入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0亿元,同比增长68%;资产总额183亿元,比年初增加13亿元,增长8%;资产负债率较年初下降7个百分点,为44%;综合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2.85%,较去年同期上升3%;净资产收益率为6.95%,实现较大提升。数据无声,却诠释了中金岭南快速发展的强劲步履。

面对良好的发展态势,中金岭南公司总裁余刚说:“上半年之所以能够超额完成任务目标,既有市场回暖、外部条件好转等因素,但更多的是深挖内部潜力,激发内生动力的结果。”

那么,是什么让中金岭南步履坚定地划出跨越转型的轨迹,在“顺势而为”中踏出自己的节拍?

多米尼加迈蒙矿员工

 

挖潜力——

措施有谋略,实施有抓手

“当前,中金岭南发展步入新阶段,企业管理也要跃升新高度。”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成为破解困局的一把钥匙,抢占竞争制高点,中金岭南比任何时候都需要管理创新的配套推进。

精准管理,是中金岭南在成功导入精细化管理、标杆管理后的又一次创新尝试。于爬坡过坎的中金岭南而言,对精准管理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越来越有限,配置效率要求把投入要素进行最优组合,以实现效率提高和投入产出最大化。

然而,精准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推行难度可想而知。面对压力,中金岭南与项目咨询公司精准谋划,采取“以点带面、渐进叠加”的方式稳步推进,首批确定了6家生产型企业为试点单位。

凡口铅锌矿是中金岭南的创效大户,2017年以来,在高位盘整的铅锌价格走势中,凡口矿的经济效益一路看涨。然而,凡口矿并没有陶醉在“蜜罐”里忘乎所以,“盛时常作衰时想”的危机意识在精准管理实施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立专业化的铲矿工区、机械化采矿工区,实施人力资源、机械设备整合,劳动组织的优化加快了采场周转,提高了作业效率,使生产节奏处于紧张而有序的状态。大力推行机械化作业,机械化设备使用率达80%以上,目前在井下采场找边、压顶、出矿、松石、回填等各环节得到普及应用,通过集约化生产、加快流转速度、减少资源消耗,进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实现效益最大化。5月份,启动新一轮采矿生产组织改革,凡口矿又迎来一次更加精益、更加科学的管理之变。

坚持精准施策,着力重点突破。针对广西矿业公司选矿生产指标波动大的问题,矿产资源事业部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力量,委派技术专家蹲点式服务。加快推进铅锌尾矿重晶石综合回收利用,实施铅锌流程优化改造,开展提高磨矿效能试验研究,进一步改善磨矿条件,提高磨矿细度。

上半年,中金岭南通过实施精准管理,损失率、贫化率、金属回收率、设备运转率、劳动生产率等“五率”持续优化,运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自2016年以来,通过实施《运营改善计划》与《成本削减计划》,中金岭南仅成本下降总计就达1亿多元,在收获效益的同时,有的干部职工也对下一步如何降本增效心存疑虑。“降本增效的空间一再被压缩,干毛巾还能拧出水来吗?”“今后降本增效的道路怎么走?”“怎样才能从更深层面挖掘降本空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摸索和积累,在传统的降本增效方式不足以应对当前成本刚性上升的背景下,精准管理为中金岭南开辟了新途径。

“对冶炼厂而言,传统生产经营理念更多地关注产量和技术指标,现在通过推进精准管理,我们更讲究的是通过流程、制度的量化,精细操作,时刻关注原燃料市场价格,实现合理优化配料,进而降低冶炼成本。”丹霞冶炼厂厂长刘野平对转变传统降本模式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

走进丹冶厂,走向一条条生产线,精益思维贯彻落实到每一名员工身上,让大家从“生产者”变身“管理者”。按照“先算后干、边算边干、干完核算”的原则,丹冶厂开展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管控,将成本指标按照车间、工序、班组、个人进行全面分解,层层传递成本压力,逐级落实成本责任,做到日预控、周通报、月结算,使“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责任”。同时通过配套考核,使员工利益与降本成效紧密挂钩,广大员工降本增效的热情持续高涨。“成本是我们班组重要的考核指标,只要成本管控到位,低于考核指标,我们的收入就将进一步增加。”一位浸出车间的班长如是说。

为强化成本管控,丹冶厂还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建立工厂、车间、班组三级成本消耗台账,推行电子化交接班,建立车间金属平衡表,实施设备点检标准化和预防性维护,参与电力集中竞价交易,强化“两板一槽”管理和工艺控制,推行转窑以煤代焦,优化制氧系统提高氧气产能,推进洗涤塔余热及水的梯级利用,推行直采和招投标采购,加大阳极板等设备自主维修力度……

上半年,通过实施精准管理,丹冶厂仅燃料与动力成本就比预算下降2570万元,而中金岭南六家生产企业共计实现降本增效超过1亿元。

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各类矛盾凸显期。如何确保企业发展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精准管理被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被寄予更高期待。

2017年,亏损企业扭亏脱困被列入中金岭南年度五件大事之一。扭亏脱困,新在精准,难在精准,出路也在精准。摸准产业发展路径,把准企业实际情况,才能找准脱困路子。盲目推广个别经验或做法,机械出台考核措施,忽略具体情况,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偏离精准脱困的轨道。

冶炼板块曾一度是中金岭南的亏损源,面临生存危机。“这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攻坚战,我们要为生存而战、为荣誉而战、为尊严而战,坚决把工厂搞好,不辜负公司及全体员工的重托。”豪情壮志鸣号角,铮铮誓言响云霄,冶炼人心中燃烧的熊熊烈火,迅速点燃了冲锋陷阵的激情和勇气。

以问题为导向,全面优化生产过程控制,进一步加强生产工艺监控,强化设备和炉窑的维护,合理组织生产,确保在安全环保前提下实现稳产高产。上半年,冶炼板块铅锌总产量14.13万吨,完成年计划57%,比上年同期增长12%;生产工业硫酸11.99万吨,完成年计划60%,比上年同期增长14%。核心指标逐步提升,韶冶厂铅锭、锌锭产品质量稳定,1#铅品级率、0#锌品级率均达100%,丹冶厂0#锌品级率为98.83%,3月份以来,锌锭含铅稳定控制在28ppm以下。

通过精准考核,加大激励措施,鼓励冶炼企业做好综合回收工作。对韶冶厂设置“提高粗铜、低铁锌锭产量”专项考核,对丹冶厂设置“提高综合回收产能”专项考核,取得了明显成效。上半年,韶冶厂生产粗铜489吨、低铁锌锭10704吨,创历史新高;丹冶厂综合回收流程基本打通,锌锭质量持续稳定,有望今年完成上海期货交易所产品注册。

更为可喜的是,上半年,冶炼板块一举打破了持续亏损的“魔咒”,实现了从巨额亏损到稳步盈利的历史性跨越,从此步入良性循环。这种变化,在整体行业发展低迷、去产能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显得尤为珍贵。

促转型——

存量调结构,增量扩空间

中金岭南需要转型,需要形成新的发展方式,需要实现新的增长方式。但是,转型不是纸上谈兵,促转型不能空谈快意,它需要观大势、讲战略、重运筹。对此,中金岭南有明确的方向:以多金属国际化矿业公司为目标,通过具体产业调整,做优存量,做强增量,加快形成“以矿业板块为龙头,相关产业协同并进”的发展格局。

这些谋略不是信手拈来,而是基于中金岭南的发展现状、发展环境、发展趋势挖掘出来的。

当前,全球矿业竞合风云激荡,从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到弄潮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国矿业有望成为全球产业格局重塑的重要推手。找准定位,顺势而为,趋势而上,在构建开放型经济的征程中,中金岭南争分夺秒,亮点频现:

——用技术赢得尊重。推动完成佩利雅迈蒙矿选矿工艺改造,成功攻克了铜、锌选矿分离这一国际性难题,实现了由单一产品流程向双产品流程转变,大幅提升铜金属回收率的同时,新增产品锌精矿,进一步拓展了产品结构和效益空间。全面贯彻资源拓展战略,大力推动矿山周边、深部资源勘查,凡口矿和迈蒙矿的资源潜力进一步扩大。

——用文化赢得认同。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评选实现海内外全覆盖,邀请海外员工参加技术研讨和文艺演出,在工作、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相互尊重,加深感情,进一步增强了海外员工的感情认同、利益认同和理念认同。

——用管控赢得效益。改组佩利雅董事会,派驻执行董事,分批派遣中方人员前往交流,根据国内外企业差异与管控需求,调整工作流程,强化财务监管,重点抓好风险防控,建立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通过一系列管理整合,打造了一支熟悉海外运营的“中国队”,充分发挥了“压舱石”和“推进器”的作用。上半年,佩利雅实现税后利润3197万澳元,盈利能力大幅提升。海外业务从一度巨额亏损到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中金岭南经历的艰辛与求索折射出中国矿业跃级而升的嬗变。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中金岭南还通过精心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竞争力,积极推动转型升级。

为什么要抓新兴产业?因为,新兴产业是产业技术革命的先行者,是最新产业技术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是实现中金岭南战略转型的最活跃载体。这些年,中金岭南在高性能复合金属材料、高功率无汞电池锌粉、轨道交通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战略转型的不断加速,雄辩有力地验证了中金岭南的战略制胜。

岁末年初,在接到美国劲量公司第一批76.8吨电池锌粉订单的消息后,中金岭南科技公司沸腾了。这意味着,通过为期四年的N轮考核,科技公司正式成为劲量旗下产品供应商,完成了迈向国际市场的关键一步。

劲量,全球着名的电池和便携式照明设备制造商,产品远销全球近200个国家,仅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就近40%,每天的销量高达350万粒,即每卖出三粒电池中有一粒就是劲量生产的。而在业内,劲量对供应商的选择以近乎苛刻而着称。

成功打入劲量公司的示范效应是显着的,另一家世界电池巨头——美国金霸王公司也于2017年初开始批量采购科技公司的电池锌粉。

作为加工领域的高端制造型企业,华加日公司依托内部资源和技术优势,努力开拓外部市场,签订成都有轨电车蓉2号线及唐山微轨交通系统等采购合同,进一步夯实轨道交通产业的市场开发基础。同时,华加日公司还积极开发日本、澳门客户,加快挺进海外高端建筑幕墙门窗市场。

上半年,新材料、加工板块交出靓丽成绩单。科技公司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18%,利润同比增长22%,华加日公司归属母公司利润完成全年预算的75%。

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合作合资等方式,依托重大项目,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金岭南形成了新的增长点。环保公司完成康盟公司增资控股,加快形成经营资质全、技术力量强、市场规模大的环保板块,承揽湖南雅城废水处理、陕西华源矿业氨氮废水处理等项目。

依托跨境合作,能够有效降低国际产能合作门槛,发现更多商机。3月,中金岭南设备公司与日本古河产机株式会社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双方在冶炼技术和设备制造领域的良好合作关系。7月,设备公司成功签署首份出口贸易合同,“走出去”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2017年,设备公司在完成营业执照变更及取得对外贸易资质的基础上,抢抓国家深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努力寻找切入点,加快开拓海外市场,积极致力于打造成为集项目设备成套供应、设备节能服务、国际贸易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服务公司。

……

如何实现这些产业资源和价值的最大化?中金岭南给出的答案是资本市场。借助活跃的资本市场,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形成对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

7月2日晚,中金岭南发布公告显示,公司已向信诚基金、财通基金、中诚信托、云南铜业和博时基金5名特定投资者共非公开发行股票1.67亿股,募集资金总额15.25亿元,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

为做好本轮非公开发行,面对再融资市场环境变化、发行时间短以及难度加大等多重挑战,中金岭南连同保荐机构、律师事务所等团队全力以赴开展工作,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路演推介,共计向320多家机构发出认购邀请,覆盖范围之广为历史之最,全面争取投资者参与认购。

本轮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得圆满成功,进一步树立了中金岭南行业绩优股的良好形象,证明了资本市场对中金岭南战略定位、综合实力和公司价值的高度认可,体现了广大投资者对中金岭南未来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中金岭南还作为铅锌行业唯一一家上市公司成功入选MSCI中国A股指数标的股,在加快推动公司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将为境外资本和投资者广泛参与投资,优化现有投资者结构提供有利条件。

 

中金岭南科技公司

谋创新——

立足“大可为”,争取“大戏份”

上半年,中金岭南“风起扬帆正当时”的大好形势,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转换理念、转化思路的厚积薄发中实现的。“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科技工作已由原来的配角变为主角,科技部门已从后台走向前台。”中金岭南公司科技部总经理伏志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概括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

以资源为依托,抢抓机遇,中金岭南走出了一条外向带动的发展道路。然而,中金岭南人明白,没有技术优势,在国际大舞台上就没有持久的比较竞争优势,只能做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三高一低”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也注定会在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下走进死胡同。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意识,推动了中金岭南把自主创新作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战略。

4月,中金岭南第三届科技创新工作大会在广东韶关隆重举行。来自公司各条战线上的科技工作者代表,肩负着数千名科研人员的期望与重托,齐聚一堂,共商科技创新大计。 伴随着公司历史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盛会的召开,中金岭南的科技创新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也吹响了建设科技强企的嘹亮号角。

基于“当主角”的理念,中金岭南提出了科技工作要立足“大可为”的思路,即胸中有大局,要放眼中金岭南发展这个大局;要争取“大戏份”,在中金岭南经济战略转型的大舞台上多说唱台词、多发射光环、多发挥主导作用。

上半年,成立中金岭南科学技术研究院,启动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场地建设,着力增强核心关键设备制造、核心工艺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等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80%。运用好产学研平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业机构开展深入合作,抓住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开发三个关键环节,围绕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开发、节能降耗等重点领域开展攻关,努力实现新突破。

搞技术创新,固然需要大投入,但企业的发展后劲更大、收益更多。上半年,中金岭南重大科研项目开发进展顺利。积极推进尾砂综合利用,加快开发硅肥及重金属钝化剂,目前已完成工业试验所需硅肥及钝化剂的制备,着手开展农田应用验证与对比试验,加快固废资源高效利用井下充填新材料制备与应用研究,启动工业试验。

中金岭南在技术创新上的努力与成绩,也获得了社会认可。5月6日,在广东省“榜样的力量——‘FIT粤’科创先锋大赛”上,中金岭南从全省参赛的5000多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获“‘FIT粤’科创先锋大赛最具成长力奖”。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往往具有一定风险,那么,中金岭南是如何取得创新驱动的实效呢?“人才为根,机制为本,文化为魂”,这是对中金岭南创新发展的高度提炼。

目前,中金岭南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系统的三级人才团队:博士、硕士、EMBA、本科等高学历人员,多专业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构成的精英管理团队;由19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深圳市领军人才、21名教授级专家带领的400余人科研研发和23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技术团队;由高级技师、技师为核心的技能人才队伍——三者相得益彰,托起中金岭南的辉煌发展。

中金岭南还将这些技术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链条与通道,构建以政策为支撑,产业为主导,“学、研”为基础,“用”字当头,“金”为动力的多元合作模式,聚合起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全要素资源,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完善体制机制,让每一颗螺丝钉都发挥作用。中金岭南摸索创立出一整套崭新的科研人才评价模式,突破原有技能人才评价政策中资格条件的桎梏,让真正有业绩、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才脱颖而出,让每一个员工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让每一颗螺丝钉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闪闪发光。

技术工人陈福春就是其中的先进代表。只有大专学历的他,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一名绝艺在身的高级技师,凭借卓绝的筑炉技艺和大量技术革新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想有长远的发展,关键是靠文化。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不应该成为企业标榜自己的一个简单口号,而应该切切实实地在企业发展中落地生根。”余刚强调。在中金岭南,弘扬求真的文化、务实的文化,强调“立德、立言、立行”,提倡“识人、用人、树人”,鼓励“谋事、干事、成事”,在强调执行力的同时也激励员工尽己所能地充分发挥力量和才智,在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全体员工感情认同、利益认同和理念认同。

风正济时,自当破浪扬帆;任重道远,还需策马扬鞭。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金岭南将以更加澎湃的激情谱写绚烂的华章,以更加铿锵的足音迈向新的征程。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