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进口外来垃圾 与可用作原料的固废是两码事

2017年07月27日 14:32 603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7月始,针对固废进口的环保大行动正式打响
  7月1日,环保部开始进行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
  7月20日,中国正式向WTO提出将在2017年年底之前,禁止4类24种固体废料的进口,包括生活源废塑料、钒渣、未分类的废纸及废纺织品。
  7月25日,市场又传出消息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分会已接到通知,明年底废五金包括废电线、废电机马达,散装废五金也将禁止进口,即所谓的废7类。
  其实早在今年4月18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就呼吁采取更严格的措施限制进口废物,而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也剑指“洋垃圾”管控。
  再往前追溯,早在2013年,我国就开展过进口固废专项整治行动。
  因此国家近期的决定并非是突然为之。
  据了解,此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快,对资源的需求量大,因此一些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可作为资源不足的补充。中国也是全球主要的“固体废物”进口国之一。
  《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也显示,利用进口废物获得了大量再生资源。
  以2015年为例,分别得到了再生纸约2335万吨,再生塑料约749万吨,钢铁约482万吨,再生铝约166万吨,再生铜约167万吨。可节约原木2102万吨,石油1498-2247万吨,铁矿石820万吨,铝土矿789万吨,铜精矿833万吨等。
  我国凭许可证进口的“固体废物”主要集中在废旧塑料、废旧纸张、废旧橡胶(譬如汽车轮胎)、稀有金属冶炼矿渣。
  前三类废弃物适度进口既填补了中国塑料原料、造纸原料、橡胶原料的严重不足,但同时这三类又是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行业。
  以争议较大的废料为例,好处是我国合成树脂(塑料)自给率为73.8%,可有效化解原料供给不足。回收利用1吨废塑料相当于节省约3万吨石油,从原油直接制造塑料相比,节省了70%的能耗。坏处是一些企业将回收后无用的原料没有按无害化处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同时由于存在非法倒卖“洋垃圾”和转让固废进口许可证的“黑色利益链”,因此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走私洋垃圾数量是国家发放配额进口固体废物的数十倍。
  而在这些走私进口的固体垃圾中,常掺杂有大量不符国家进口标准的高污染垃圾与危险性废物,对我国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尤其在这4类24种固体废料中尤为显著。当然国内处置工艺水平的局限也是造成污染的因素之一。因此国家的上述举措,也可视为是近期环保风暴升级的又一体现。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环保意识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的提高,对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进口需求也在减弱。
  市场人士指出,之前出于经济考量,有不少垃圾回收与处理的厂商更愿意处理洋垃圾,而不愿对国内垃圾进行分类,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很可能倒逼垃圾回收、处理厂商搭建好国内垃圾处理的产业链,从而推动中国垃圾处理能力的提高。
  进口固废和洋垃圾是两码事
  进口固体废物是能够用作原料,可被循环利用的固体废物。而洋垃圾则是社会上的一种俗称,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明令禁止进口的“洋垃圾”包括,不符合要求的矿渣、建筑垃圾、医疗废物、旧衣服等。
  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为无生产来源的废塑料、废金属等。
  “限制进口”指只有符合要求的许可证持证企业,才允许进口和加工利用许可证上指定的废塑料品种。
  “洋垃圾”,严重危害环境且价值不大,未经许可不能擅自进口。而进口固体废物,可变废为宝,妥善处理不会给环境增添太大负担。
  国家允许进口的固体废物,是可用作原料的再生资源,而人们所称的“洋垃圾”,实际是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017年底前停止哪些固体废物进口?
  2017年底前为禁止进口的四大类固体废物有,禁止进口的涉及生活来源的废塑料,奶瓶清洗破碎片、PET净片、废光盘破碎料钒渣、未经分拣的废纸。废纺织原料:合成纤维废料、人造纤维废料等。
  可限制进口的生产来源的废塑料,机头机尾、水口、残次品、钒渣以外的符合要求的冶炼矿渣、经分拣的废纸、金属和合金废料混合废金属木废料。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