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这样炼成的 ——写在青海可可西里申遗成功之后

2017年07月12日 14:22 344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北京时间7月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的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青海可可西里申遗项目获表决通过,成为青藏高原首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至此,中国已有世界自然遗产12项,与澳大利亚、美国(包括一项濒危项目)并列世界首位。结果经住房城乡建设部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世遗中心”)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率先发布后,引发了圈内外“刷屏狂欢”。在“狂欢”的同时,人们看到的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自然资源价值与保护的极大认可,对主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作的肯定。
  认可和肯定,一方面源于当地政府对可可西里自然资源极度保护以及住房城乡建设人勤奋的功劳。据介绍,可可西里申遗项目自2014年10月启动至今,不过两年多时间。设在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申遗办”)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指导下,以极高的强度和效率组织完成了大量专家实地调研,并按国际惯例编写材料、设计管理计划和措施。“几乎一天都没耽误。”申遗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艰辛换来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极高评价:这片严酷的荒野一望无垠,美景令人赞叹不已,仿佛被冻结在时空中,然而其地貌和生态系统却在不停地变化……另一方面,源于成功的保护制度。本届大会后,中国的世界遗产总数达52项。其中,约六成与我国各级风景名胜区高度关联甚至坐落其中。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以及文化景观中,这一比例超过80%——在12项世界自然遗产中,有10项分布于风景名胜区中;4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全部都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人们可能知道入围世界文化遗产的鼓浪屿,但未必清楚它在鼓浪屿—万石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风景名胜区条例》是鼓浪屿这些年得以完整保存历史与自然风貌的基石。”世遗中心高级工程师刘红纯说,国务院对于风景名胜区制度的设立,无论对于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还是世界遗产的培育,都形成了制度保障。
  今年是中国首次成功申遗30周年,恰逢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35周年,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两个词语不断在各种场合“联袂”出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院长贾建中评价称,规划建设管控是风景名胜区制度提升治理体系与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最大优势所在,“以《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10余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30余部地方性法规、世界遗产地和风景名胜区专项法规为依据,为世界遗产和风景名胜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可以说,世界自然遗产升至第一,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是,澳、美两国此次并未申报新的自然遗产项目,给了中国迎头赶上的机会。情理之中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多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投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严格落实《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保护地法律法规、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终得回报。
  管理思路在悄然变化。“未来,我们要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科学谋划中国遗产事业的发展,使严格保护、永续传承的遗产理念落地生根,转化为全面推进和提升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说,要推动中国从“遗产大国”迈向“遗产强国”。可可西里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青海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姚宽一强调,“保护才是根本”。
  由“大”变“强”仅一字之差,却意味着理念的提升,还有更重的担子和责任。不容辩驳的是,中国与世界遗产强国仍存差距,国内至今仍不同程度存在“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理性、客观看待荣誉,站在国际视角科学保护资源、发挥遗产作用,是变强的必经之路。
  这需要举措落地。多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地方政府已围绕“在增量基础上提质”铺垫,保护工作被频繁提及。
  在法制层面,2002年四川省颁布的《四川省世界遗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省域层面世界遗产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而后,福建、云南、重庆、新疆等省、区、市相继颁布专项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标志着我国遗产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技术层面上,2002年开始,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立了高精度遥感卫星监测体系,对世界自然遗产开展大范围的动态监测,分别于2003~2007年、2012~2015年通过对涉及风景名胜区的遗产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保护管理执法检查,督促地方落实《世界遗产公约》要求。2015年,《世界自然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办法(试行)》颁布实施,更为我国遗产申报、管理的全面规范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作为推动这项工作的主角,即便面对“热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执行环节也不徇私情。申遗积极性始终高涨的四川剑门蜀道,在执法检查中被发现有管理不力问题,2015年11月曾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濒危名单。尽管其在圈内呼声很高、不少专家愿为其正名,然当时此举仍意味着剑门蜀道有被除名的风险,申遗工作更恐化为泡影。专家表示:“某种角度上,风景名胜区制度可作为世界遗产的培育和申报的重要关口,亦是坚实保障。”
  “我们不能陶醉在‘遗产大国’的荣誉上,要继续将保护责任放在首位,更理性地把握世界遗产的性质和国情,积极应对世界遗产面临的各种挑战,扎实练好内功,顺利完成从‘遗产大国’到‘遗产强国’的转变。”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未来申报环节会适当向与风景名胜区特质相关的文化景观项目倾斜。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