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铜业公司电铜产量剑指30万吨

2017年05月26日 16:4 599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面对当前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和有色金属市场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今年以来,张家港铜业公司积极抢抓市场机遇,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企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今年1-5月份,在国内原料市场竞争激烈、原料结构发生变化、生产组织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公司在去年扭亏为盈的基础上继续实现了持续盈利,交出了一份满意的成绩单:今年以来累计生产电铜12.28万吨,单月产量均在2.45万吨,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稳中向好,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该公司负责人很有信心地告诉笔者,下一步,该公司在积极开拓原料市场、加大原料组织力度的同时,将千方百计提高生产组织能力,努力向全年电铜产量30万吨目标冲刺。
  为确保生产的稳定和经济技术指标的不断优化,该公司首先从源头入手,狠抓原料入炉前的配料工作,充分发挥阳极炉的技术改造优势,稳定和提高阳极铜质量,确保炉况稳定和工序间的平衡以及整个生产系统正常运转,为稳定电铜生产提供保障。以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为手段,加强各岗位的检查与考核,把生产技术指标完成情况与当月绩效工资挂钩,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为进一步稳定和提升PC电解铜的质量,该公司深入开展对标管理,积极组织车间主任、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学习同行业的先进经验,针对主要指标和关键参数,优化生产工艺,不断改进操作方式,PC电解系统的A级铜率由年初的90%提升到目前的95%以上。
  “进入5月份以来,精炼车间的工人们在各工段开展了单炉产量台阶赛、重油单耗和炉时对抗赛,对每个工段实行单炉考核,当月兑现。”生产部副部长、精炼车间主任陈长顺告诉笔者,该公司通过新上阳极炉自动化控制系统,将重油全氧燃烧、烟气在线控制全部实现自动化、机械化操作,不断改善一线工人的现场作业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使一线员工干劲大增,单炉产量都在220吨以上,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除了千方百计稳定生产外,为了努力实现预期目标,该公司还切实转变经贸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进一步优化原料结构。根据市场状况,该公司整合商贸团队力量,深入全国重点区域原料市场,充分发挥张家港临江近海的区位优势,不断拓宽原料采购渠道,大力开拓杂铜市场,国内原料客户数量较去年增加30%;同时,该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原料市场,使进口铜原料有所提高。在主产品销售上,将依托较为成熟的销售模式,面向浙江、上海和苏中地区,不断开发下游新用户,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有量,大力开拓PC电铜市场,进一步提升市场形象。
  “今年我们进一步转变经贸思路,在积极稳健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公司具有铜原料自营进口的优势,密切关注国内外市场差价,扩大进口量,抢抓机会效益。1-5月份,我们国外进口量较去年增加了40%,为打开国际原料市场扩展了空间。”该公司分管经营的副总经理任尔彤认为,随着国内新建铜精炼企业的建成投产和达标达产,对铜原料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世界精炼铜仍有一定的缺口量。联合铜业已经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只要原料有保障,到年底,联合铜业绝对有信心完成30万吨电铜产量目标。”
  今年以来,联合铜业还施行了更为紧缩的内部政策,降本节支,挖潜增效。大到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物资库存压降,小到一杯酒、一包烟等,目前公司的重油单耗、综合电耗、精炼炉单炉产量等指标之低在全国同行业中绝无仅有。公司各类物资库存平均下降15%,以增加生产组织难度换取效益;像产品库存长期为零,有时甚至是负库存。
  该公司主要负责人吴立成信心满怀的说:“优秀的企业坚持持续地改革和不断地创新。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不仅要在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上转型升级,更要有新的发展理念来支撑转型升级。张家港联合铜业公司抢抓了环保技改和转型升级的先机,赢得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先机!”该阳极炉节能环保升级改造完美收官,开创了国内精炼炉技术改造的先河;同时,随着该公司“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能管中心的建立和能源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企业由机械化逐步向工业自动化、智能化转变,并借助沪通铁路的建成通车和临江近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工贸结合”和“产融结合”,超前谋划好“以工厂为基础,以金融贸易为纽带,以物流、仓储和稀贵金属综合贸易为配套”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企业向中国制造2025全面转型。在当前中国有色铜精炼企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联合铜业公司上下一直保持着生产经营持续增长和加快企业转型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坚定实现全年方针目标不放松,始终坚持转型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立足现有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努力推动联合铜业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更新水平发展的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