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建设应用加速 有色建企该如何接招

2017年05月23日 10:12 358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作者:

  随着我国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浪潮的兴起,智慧工地建设在全国渐成风起云涌之势。它是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将更多的人工智能、传感技术、虚拟现实等高科技移植到建筑、机械、人员穿戴设施、场地进出关口等各类物体中,并且被普遍互联,形成“物联网”,再与互联网整合在一起,实现工程干系人与施工现场的整合。一句话,智慧工地的核心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来改进工程组织和人员交互的方式,能够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正因为智慧工地建设顺应了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要求,当前加快我国智慧工地建设已经成为了广泛共识,并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态势。概括起来说,我国当前智慧工地建设突出体现了以下三大趋势:一是智能监控技术应用的扩展。智能监控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智慧工地建设的基本特点。随着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的引入,使传统监控平台应用的局限性得到了实质性的突破,通过对智能监控系统的投入应用,不难发现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视频监控的作用与应用能力,使得监控系统具有更高的智能化和使用率,大幅度降低资源与人员配置;与此同时,能够全方面实时监控工程现场状况,提升施工现场安全防范工作的效率,从而体现出智能监控平台的价值。二是工地云端信息服务的共享。全国智慧工地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汇集了建筑工地相关的各种信息:人员管理、设备监控数据、施工环境监测数据等信息,可以通过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软件服务和智能硬件等方式,为智慧工地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与应用服务。说到底,智慧工地离不开“端+云+大数据”。所谓“端”是现场IT应用的最大特征,端有三类:PC、移动和智能硬件;而云是后台——项目管理协同平台;大数据是体现。因此,智慧工地具有的共享建筑工程各方面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够尽量减少建筑施工各环节出现的不安全、不文明的违规行为,达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和谐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是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物联网是借助射频识别(RFID)、感应器、全球导航定位技术、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智慧工地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种设备、系统和人员等管理对象,需要借助物联网的技术,来实现设备和系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远程共享。全国智慧工地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借助RFID、北斗定位技术、感应器、视频监控器等信息传感设备,实现对建筑工地的实时监控。
  从范围来讲,智慧工地包括了技术、商务、生产三条业务管线,实现对项目的开源及节流。通过商务管线可以提高项目的二次经营能力;通过生产管线,可以加快施工进度,能够对材料的支出进行控制;通过技术管线,能够促使施工效率有所提升,能够降低因为设计不合理而导致出现变更。从技术方面来讲,智慧工地是以项目管理(PM)、大数据管理(DM)、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等几种技术为代表的综合应用。在该过程中,可以让项目各方都能够受益,能够实现精益、集约管理,能够降低成本,减少返工,最终实现智慧、绿色的建造目标。
  可以说智慧工地建设代表了未来施工工地建设的全新发展模式,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施工、精益施工。但就有色金属行业建筑企业来看,目前在推进智慧工地建设上还显得起步较晚、力度较小、范围也较窄。有色建企在智慧工地的应用上范围不广、深度较浅。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形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色建企大都属于个性化的企业,软件供应商不能提供个性化定制的符合企业自身管理实际的智慧工地平台,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成熟的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二是多数有色建企往往为了资质升级、工程创优进行了智慧工地的应用,短期行为较多,缺乏长期的战略推进计划;三是有色行业建筑工程的独特性、建筑产品的工艺多样性、人员的流动性,导致管理时空跨度大,难以形成智慧工地推进的统一标准;四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相应的专业人员极其缺乏,部分管理人员思维僵化,接受新事物的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缺乏积极主动拥抱行业发展新事物的激情和动力。
  智慧工地是为了应用而诞生的新事物。有色建企要从一个个具体的工地落实做起,不追求大而全,不追求高大上,力求贴近项目需求和企业发展的实际,踏实有效地抓好应用。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