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深度融合

2017年05月15日 9:23 576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材料前沿   作者:

  《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的第一个指导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该《意见》中,明确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加坚强的安全保障。
  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人大十二届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曾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军民融合发展,总的是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习近平主席站在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的高度,在继承和发展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理论和实践基础上,深刻揭示了当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指明了战略目标,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全要素融合。要素是指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系统是由要素的关联和相互作用方式决定的。全要素是指融合的结构与方式,要从系统角度,看待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树立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两大系统的融合观念,改变重有形轻无形、重硬件轻软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做法。在国家层面上整合军地资源,从“人、机、料、法、环”多个方面,促进信息、技术、人才、资本、管理、标准、设施、服务保障等所有要素,在军地重要体系之间实现双向流动、无缝对接、共享共用和渗透兼容的资源融合,尽最大可能促进军队战斗力提升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2020年,基本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军队保障社会化体系、国防动员体系等6大体系。从而使整个国家和生产要素、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类经济主体的优势资源,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迸发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创造力。
  坚持多领域融合。领域是指意识形态或社会活动的范围,领域内可以包容着不同类别的体系。多领域是指融合的范围,要由主要面向国防科技工业向多元经济成分延伸,不断拓宽军民融合的领域。由经济、科技、教育等行业向全社会多个领域覆盖,在更广领域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体系,尽最大努力使军地双方实现“借摊子”“共炉灶”“同保障”的深度融合。主要聚焦在8个重点领域:一是加强基础领域统筹,增强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整体支撑能力;二是加强产业领域统筹,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三是加强科技领域统筹,着力提高军民协同创新能力;四是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的人才培养使用体系;五是加强社会服务统筹,提高军队保障社会化水平;六是强化应急和公共安全统筹,提高军地协同应对能力;七是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推进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八是维护国家海外利益。到2020年,这些重点领域的军民融合应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增强军民在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协调共用。
  坚持高效益融合。效益是指效果与利益,它是指资源占用、资源消耗与获得产出成果之间的比较。高效益指融合的效果,各项军民融合战略举措的高效益,体现在融合对经济、国防、社会的贡献度,既包括战略举措本身得到的直接效益,也包括了由战略举措引起的间接效益。为了提高融合的效益,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有利于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军地统筹协调,凝聚多元力量,集聚优质资源,强化军地协调、需求对接,提高共享程度。运用市场手段,引导经济社会领域的多元投资、多方技术、多种力量更好服务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最大化。
  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就要依据国家发展和安全各项规划,各地区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和能力,制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统筹发展专项规划,确定一批战略性引领工程和项目,为军地各方实施军民融合,提供基本指导和有力示范。针对军民融合工程和项目,制定工作计划,细化任务、标准、要求,确定里程碑,拿出路线图,明确具体举措。同时,要加强军地协调和检查督导,及时解决矛盾问题,强化战略规划和工作计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向纵深发展。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