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次任务转换,武警黄金部队深刻转型

2017年04月26日 8:19 45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据人民武警微信公众号报道,就在刚刚过去的上周,武警黄金部队举行出征誓师大会,分布在13个省区的14支军事地质调查队将奔赴我国沿边沿海、雪域高原、戈壁荒漠、深山密林等45个任务点,为战场环境提供地质信息保障。

有关人士评价,这14支军事地质调查队伍的背后,折射着武警黄金部队从市场迈向战场的深刻转型。“从寻金找矿服务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到担负军事地质调查服务战场环境保障,部队战斗力的含‘金’量一点都没少。”该部队领导说。作为全军唯一的成建制、体系化、专业化的地质部队,武警黄金部队被赋予了军事地质调查测量等新任务。他们着眼转型重塑提升新质战斗力,锻造军事地质新锐力量。

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部队

在我国,有一支特殊的“寻宝”部队——武警黄金部队。说起这支部队,还要从开国上将王震说起。

公开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急需增加外汇和黄金储备来加速国民经济建设。时任副总理的王震说:“中国不贫金,中国缺少的是专业化找金队伍。”王震在与地质学家们进行深入研究后,向中央建言:让部队去找金子。

1979年1月,经时任副总理王震、谷牧同意,原冶金部上报了《关于整编基建工程兵地质支队的报告》。之后,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批示:“为了加强黄金地质普查、勘探工作,迅速发展黄金生产,同意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黄金指挥部,扩编、整编一批部队,专门勘探、生产黄金。”

“黄金部队”就此诞生,并于1985年起列入武警部队序列。据了解,这支部队现下辖3个总队,12个支队,有地质、物探、化探、测量和化学分析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70多人,中级技术人员500多人,另包括一所技术学校和1个黄金地质研究所,总兵力达万余人。

这是一支专业技术人员齐全,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技术设备先进,实力雄厚的黄金矿产勘查队伍,接受武警总部和国土资源部双重领导,主要承担国家黄金矿产勘查任务。

据公开数据,组建30多年来,武警黄金部队已累计探获黄金资源1800多吨,全国25个省区市都有官兵在寻找国家宝藏。

在黄金部队的“辉煌战绩”中,流传最广的是“狗头金”的故事。1988年,战士姚金凤在小兴安岭地区开采砂金时,意外发现了一块沾满泥沙的石头。细心的姚金凤将它冲洗后发现,这是一块黄灿灿的金疙瘩——重2155.8克,含金70%以上的“狗头金”。“狗头金”是由一些可溶态金在河沟里、流水里长期吸附、沉淀而形成,每2公斤需耗时2亿年。这块金子又因其形状酷似中国版图,又称“版图金”。如今,这块金子被陈列于国家军事博物馆。

部队职能任务的调整转型

从战场到市场,再从市场到战场,武警黄金部队先后历经4次编制调整、4次任务转换。

近年来,随着大环境的改变,这支部队实现了从为国寻金到地质探勘的“华丽转身”。

2011年底,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43号文件,调整武警黄金部队的基本任务、领导关系、部队布局,职能任务由原来单一的黄金地质勘探,调整拓展为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多金属勘查、地质灾害应急救援、维稳处突四项任务。此后,武警黄金部队调整转型、西进北上,开启了组建以来最为复杂和艰巨的一系列改革,迈上与国家战略需求相适应、与武警部队职责使命相一致、与专业化现代化建设要求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新路。

据了解,调整转型以来,武警黄金部队坚持用强军目标主导转型实践,持续抓了四个轮次的调整转型教育,破除了畏难情绪、怕苦思想和利益羁绊。为此,武警黄金部队确立了“建设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现代化国家地质野战军”奋斗目标,出台了《调整转型三年规划》,并立项推进30多项重点工作,明确“以区域矿产地质调查为首要任务、多金属勘查为主要任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为重要任务、维稳处突为基本任务”的总体定位,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心工作结构调整。调整转型以来,武警黄金部队每年区域矿产地质调查任务成倍增长。

2016年,武警黄金部队再次转型。2016年1月,中央军委印发的《关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意见》提出“调整武警部队指挥管理体制,优化力量结构和部队编成”。2016年4月,该部队承办了首届地质工作军民融合发展论坛,15名院士、数十名专家学者共同商议了军事地质工作发展蓝图,形成的“加快打造军事地质专业部队”共识,更是催生了该部队官兵投身转型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论坛上,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武警黄金指挥部第一政委姜大明强调,要深刻理解国土资源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的实际行动,是实现新军事变革、建设强大国防的有力支撑,是国土资源工作加快创新发展、提升能力水平的重要动力。要着眼服务军事斗争、巩固边防海防、维护国家利益,充分发挥武警黄金部队优势,努力开辟军事地质调查新领域。以此为标志,开启了武警黄金部队履行军事地质使命任务的新征程。

2016年8月,中办国办下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加快信息强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构建信息安全防御体系。伴随着军队改革的脉动,武警黄金部队从寻金找矿转入军事地质调查测量,为信息化战争提供有效保障。

去年以来,该部队以“黄金讲坛”为载体,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头脑风暴。他们在全部队开展“军事地质服务打胜仗”、“我为部队建设出把力”大讨论活动,转变思维观念,突破思想藩篱。该部队挑选84名骨干,成立14支技术攻关团队,投入到3个军事地质调查试点开展勘测工作。

如何进一步加快武警黄金部队转型的步伐?今年3月1日,在武警黄金指挥部党委三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姜大明指出,武警黄金部队经历了两轮调整转型,开启了向军事地质拓展的征程。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备战打仗要求,为黄金部队提供了转型发展的难得机遇。补齐军事地质工作与世界军事强国差距的短板,推进实施军委“十三五”规划和国家地质调查第九大计划,填补我国沿边沿海、“一带一路”经济走廊和境外利益攸关区基础地质调查空白,都需要一支军事地质专业部队。在推动职能转型上,大力助推军事地质调查任务的落实,积极建议军委重新定位部队职能任务,把军事地质作为首要任务确定下来,作为核心任务突出出来。在建设新质力量上,向军委积极建议,从战略级、国家级层面推动组建军事地质研究中心;继续配合武警总部推进航空物探支队组建,形成军事地质和基础地质调查的拳头力量。

事实上,从今年开始,该部队全面铺开45个项目;从陆地区域到海岸带和岛礁的空间拓展……武警黄金部队着力打造的军事地质新锐力量,正在实现诸多从无到有新跨越,初步形成了军事地质基础图、通用图、专题图和军事地质数据库的“三图一库”产品体系。

军事地质学研究方兴未艾

据有关专家介绍,军事地质调查包括矿产资源、地形地势、军事工程、军事信息等内容,担负着为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和其他军事行动提供及时、准确、完备地质信息的保障任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文献中心杨莉在《简述军事地质科学》一文中指出,地质学应用于军事领域已有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王朝在构筑城池、长城等工程时,都十分注意研究和利用当地地质条件和天然建筑材料。

在西方,1798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曾经使用过军内地质学家绘制的地质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英国、德国、俄国等国都征召地质学家到军队服务,担负提供构筑军事工程所需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和咨询意见,寻找地下水和建筑材料等勤务保障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和新武器的出现,防御阵地体系和筑城工事的结构都发生了变化。对军事工程地质和军事水文地质调查的要求也相应地提高了,当时许多参战国军队都设有地质勤务部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导弹、核武器的出现和军队机动能力的提高,防护性的筑城工事更加深入地下,军事工程构筑速度加快,野战给水任务繁重,因而增大了地质勤务保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军事工程地质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随着工程地质学和水文地质学的理论与技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军事工程地质学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

中国地质调查局唐金荣、杨宗喜、郑人瑞等人通过对国外军事地质文献的分析研究,将国外军事地质发展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早期孕育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目前,国外军事地质工作主要集中在军事工程地质、军事水文地质、军事矿产地质、军事海洋地质、军事地球物理和军事遥感地质6个方面,其中,前3个领域为传统的军事地质工作领域,后3个领域为新兴的军事地质工作领域。国外军事地质工作组织管理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军民协同支撑,共同推进军事地质工作;二是地质工作与国防建设统筹部署;三是军民联合攻关,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应用。未来军事地质工作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成为军事地质工作的重要支撑技术;二是军事地质将由资源保障走向空间拓展;三是现代军事地质的保障工作将由国内(局部)扩展到全球(全时域)。目前,美军已获取除南北极之外全球90%的地表或地下一定深度的地质信息,建立了海量的军事地质数据库。

在我国,1937年,陈继承、朱熙人曾合著出版了《军事地质学》。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领导机关和部队编入了第一批专业地质人员,他们在军事工程地质工作的开展和大规模国防工程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出版了王仁权等编译的《军事工程地质学》。此后,军事工程地质学即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技术院校的课程之一。

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军事地质学的研究已经在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项试验和长期观测工作,并引进了数学地质、环境地质、地质力学等理论以及遥感、遥测、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使研究工作由定性分析向定量评价过渡,成果更为准确、快速。可以预见,随着军事和地质学的深度融合,地质调查工作在服务军事与国防建设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