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办矿”的先行者

——安庆铜矿开展攻坚克难创高效工作侧记

2017年02月22日 8:17 206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2016年,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依然面临“寒冬”,严峻的市场形势犹如一座大山横亘在安庆铜矿人的面前。作为全国有色矿山“新模式办矿”的先行者,铜陵有色安庆铜矿在这非常时期,是怎样渡过难关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她。
  在困境中求变“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过去采矿是在井下-580米以上,原矿品质好。现在是上部和深部同时开采,深部矿石品质相对较差,不仅开采难度大,而且生产成本比以前高出许多。”日前,记者来到安庆铜矿,听到该矿行政主要负责人胡洪介绍。
  据悉,安庆铜矿是全国有色首个新模式矿山,在矿山建设和生产前期,以优质、高速、高效而享誉有色行业。随着矿山开采年限的增长,边难残小和一些围岩稳定性差的矿体成为矿山开采中的常态。
  去年,大宗产品市场价格下行和原矿品质下降,像两道枷锁一样桎梏着安庆铜矿的发展,他们不但要竭尽全力达到增收目标,还要完成全年降本挖潜1800万元的任务,这让安铜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扭转不利形势,安铜人不忘初心,亮出创业时期的激情和豪迈,坚定不移地走勤俭办矿、务实管矿、创新促矿、科技兴矿的发展之路,一场攻坚克难的“战役”悄然打响。
  在管理中求胜人心齐,泰山移。该矿着力提升员工的积极性,按照“业绩升、薪酬升,业绩降、薪酬降”的要求,奖优罚劣,工资分配向艰苦岗位倾斜,向骨干员工倾斜,拉开员工收入分配差距,员工的工作激情被点燃。
  为牢牢把握生产上的主动权,该矿通过合理安排计划和加强执行力,针对矿体铜铁分布不均的情况,做好采切衔接,科学搭配铜、铁采场的出矿品位,确保一条龙生产平稳顺畅。
  为确保三级矿量平衡,该矿加大掘进力度,做好生产采场的准备,保证每月掘进量在1.3万立方米,使采场准备更加充分。同时,他们强化对边难残小矿体的回采,先后对井下-280米和-340米以上的1号小矿体、-400米以上的水平矿柱进行了回采,较好地补充了矿量。
  为了稳定矿山生产能力,该矿加强深部与上部矿量联合开采,确保深部每天产量不少于1500吨,全矿每日出矿量不少于3500吨,为全年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夯实了基础。
  为提升科技水平,该矿强化对重点工程的技术优化,通过对采场资源回收率、尾矿回收再选进行技术攻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产效率提高了,采选成本自然就下降了。去年底,该矿顺利通过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充填系统技术改造工程”的预验收,为矿山实现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市场中博弈该矿根据井下矿石性质变化,通过采场合理配矿,及时调整选矿生产工艺,大力开展选矿技术经济指标攻关,产品各项指标不仅达到公司要求,而且较好地满足了客户需求,实现了一举双赢。
  去年,有色行业市场起伏变化,不稳定因素增多。该矿采取了积极的营销策略,紧跟产品价格走势,进行科学的市场研判。3月份,该矿精准把握了铁产品市场价格反弹上扬的契机,果断将滞销的7.3万吨铁精砂和1.8万吨重介质,以较高的价格卖出去,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近两年来,由于受大宗商品市场低迷的影响,以前的生意伙伴因诸多原因而“流失”。为此,该矿主动出击,积极发展外部客户,向大型钢厂开拓,成功在省外找到了新的战略客户。去年底,该矿大力销售高硫铁产品,每吨增利100元,实现创收200多万元。该矿还加强对铜含金的检测与计量跟踪,大大提高了金计价比例,实现创收290万元。
  在挖潜中增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去年,该矿推行TPM设备管理,加大对A、B类主要设备和特种设备的管理力度,并投入1936万元,对33项、共计93台套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主要设备完好率、特种设备检测率分别达到96%和100%,设备开动率达到历史较高水平。
  该矿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成立了4个降本增效实施小组,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重点布局在管理、技术、政策三个方面,通过指标倒逼,使各生产单位主动挖潜降耗、降本增效,切实发挥了绩效考核的驱动作用,全年实现降本增效2000万元。
  该矿还加强矿山能源管理,强化了井下排水的分时电价管理,对选矿2号球进行技术改造,对选矿磨矿进行自动化改造,降耗效果显着,仅电费一项,就比2015年节约了800多万元。为此,该公司上榜安徽省26家“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名单。
  2016年,安庆铜矿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不仅成功实现安全生产年,还完成了铜量6862吨、铁精砂33.95万吨、重介质7.22万吨的生产任务,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02.27%、100.8%、100.28%;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超额完成集团公司考核利润1200万元,让新模式矿山散发出夺目的光彩。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