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的这些看涨理由 你想过吗?

2017年01月19日 9:5 316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据CNBC报道,标准普尔道琼斯指数(S&;P Dow Jones Indices)的全球大宗商品和不动产主管朱迪·冈兹伯格(Jodie Gunzberg)上周五称,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失去了动能的全球大宗商品“超级周期”正在显示出重新复苏的迹象。
  冈兹伯格称,近日以来工业金属价格与贵金属价格之间的涨幅差距已经创下了2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她说道。“这是非常有利的迹象,原因是其表明投资者不仅对能参与到工业行业的增长趋势中去感到激动,而且还愿意在放弃黄金这种避风港资产的情况下这样去做。”
  在笔者看来,这个分析角度非常独到,而且很有说服力,至少笔者对大宗商品未来走势也因此而变得更加乐观。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文章分析问题的角度也比较新奇,比如阿尔法工厂近期的一篇文章从科技革命的角度阐述了对于铜未来的乐观看法。

  科技革命提升铜需求
  文章称,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而碳排放量没有增加,这是40多年来工业发展中的第一次。
  根据全球数据统计组织REN21的2015年的报告,这种碳排放没有继续增加的原因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这提高了能源利用率。这意味着在世界人口增加的同时,现在的可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地热在能源领域将会有更大更快的发展空间。从现在到2040年,全球大约有超过8万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可再生能源建设,占据到全部能源建设支出的三分之二,其中的太阳能建设支出将达到3.7万亿美元。
  对于铜业,这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不管是传统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领域,在各种能源技术中铜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未来,化石能源将大幅减少,但是铜的利用在全球一直扩张的能源需求领域是不可替代的。
  全球的铜消费不仅仅因为电力需求的增长。现在风生水起的新能源技术特别需要的就是铜而不是其它的资源。
  例如,每一百万瓦风能转化电能的产出就要使用3.6吨铜。每一辆电动公交车和地铁要使用2300磅的铜。
  在目前最重要的发展领域-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领域,每辆电动汽车需要的铜要超过传统汽车铜耗的三倍。
  而电动汽车正在飞速发展,或许全面替代传统汽车的日子不远了,斯拉汽车公司带领着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潮流,而国内贾跃亭的新能源汽车虽充满坎坷却斗志不减。
  事实上,一些分析家在怀疑地球是否有足够的产量来满足这里的巨大需求。
  文章还称,在未来几年,全球越来越多的人们会使用上电力,这部分的增长要得益于新能源的开发,电力的发展必将消费大量的铜。
  我们可以简单地想象这样一个情景:地球上的许多人都生活在赤道附近和南北回归线之间,当这里的人们有了更多的财富,他们也要追求更舒服的生活方式。
  他们提升生活质量的第一件事可能就是要买空调和电冰箱,无论这部分人有需求还是有愿景,他们都需要立足于能源消费,更具体地来说,就是电力。
  在这一过程中,不管你使用的是化石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都需要铜来传输电力。

  海通施毅:2017年铜矿产量很可能负增长
  海通证券研究所施毅则从价格长期低迷之后会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对铜做了乐观分析。
  施毅认为,在价格过低,盘整过久的背景下,供给端会出现各种这样或者那样意想不到的问题。
  举例来说,关于印尼禁矿事情,早在2014年当地政府就已颁布矿石出口禁令,目的在推动矿业公司直接投资冶炼厂。最近印尼话题重谈,可见在金属价格长期低迷的背景下,政府寻求GDP增长的迫切。具体的影响:2015年印尼产铜大约40-60万吨,出口大致占总产量的一半,大约20万吨。而全球2015年的总供给量过剩在50万吨。一旦全面禁止出口,对供需边际影响很大。
  另一个关于供给端的例子就是钴,刚果金在野党和执政党的交锋也成为此轮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政局不稳定也影响市场对于供给预期。
  施毅认为,这也是不断有主流的海外咨询机构下修2017年铜产量预测的原因,如果与2016年比对,不少机构已经出现同比持平甚至下降的观点。以后“印尼”、“刚果金”的例子还会不断出现,这也是周期的本质。
  供给不断低于预期,而需求端反而没有预期的差,两者综合预期差明显。坚定看好2017年铜、钴价表现,供需敏感之际,需要多关注利好因子。

责任编辑:李铮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