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环境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

2017年01月13日 8:31 440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建设工程

  大力推进建筑业信息化建设 助力建筑业转型升级
  杨富春 中建股份信息化管理部副总经理
  建筑业发展至今,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建筑业也无可避免地进入新常态:产能过剩、市场缩减、竞争加剧、资金紧张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在此情况下,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出路在哪?我认为,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经营模式的改革,二是组织方式的改革,三是建筑方式的改革,四是技术进步的改革。
  信息化建设属于建筑方式和技术进步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这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定下了基调。但传统的建筑业信息化不足以支撑建筑业转型升级、建筑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不足以支撑体制增效,同时,建筑业信息化还存在瓶颈性问题,而当前行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认为,行业企业首先要明确两点:建筑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厘清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措施和趋势。“十二五”期间,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已成为新形势下建筑业的亮点。“十三五”期间,BIM技术将是贯穿建筑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而建筑业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将是“十三五”时期的一个发展重点,用以提升建筑行业数据资源利用和信息共享水平,提高服务能力,达到促进建筑业技术升级以及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的变革。
  “互联网+”对建筑业的影响已经是全产业链的渗透和融合。“十三五”时期,“互联网+”与建筑业的融合要达到三个目标:精益建造、智慧建造、绿色建造。
  我们要用一系列的信息技术实现创新。比如大数据,整个行业将来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比如云计算,它是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造、提升整个行业的信息资源、硬件体系以降低成本的一项有效技术,应该大力提倡。比如物联网,专家预言,物联网传感器在2025年左右将达到1万亿的物联,整体物联网的智慧水平将超过人类智慧水平的总和。再比如说智能化技术,把简单重复又有可能带来安全事故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和智能设备来完成。
  “十三五”时期,要重点实施的举措,我认为,一是要做好信息化标准的保障工作;二是要大力推进BIM技术,实现施工企业的管理升级;三是要大力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提升行业监管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行业监管方式的转变。
  未来的建筑业信息化发展,我认为一定要做到“三化”:企业互联网化、数据资产化、建造智慧化。
  拥抱大数据时代 把握大数据本质
  主持人: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建筑业也正逐步迈入大数据时代。但是大数据到底能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带来怎样的帮助,首先有请杨富春副总经理谈谈。
  杨富春:要应用好大数据,首先应该对目前我国大数据应用的现状有个清晰的认识。我认为,当前,我国的大数据应用还处在初级阶段。
  大数据特征体现在:一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部数据的集合;二不是精确性,而是一种混杂性;三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从我国目前大数据应用现状来看,基本上还是突出表现为样本的随机性、精确性和因果性,这都是大数据应用初级阶段的表现。
  企业要应用大数据为发展服务,一定要明确大数据应用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关系。我认为,“互联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无论是大家提倡的“互联网+业务”还是“业务+互联网”,都是正确的。大家要明确的是,“互联网+业务”、“业务+互联网”,本质都是利用互联网提升企业的业务水平,提高生产力,这个核心要抓住。二是“互联网+”是信息技术的集合,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一系列信息技术。所以,我希望“十三五”期间建筑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从战略高度将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三是重视创新。在“互联网+”架构下,建筑业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组织架构都要创新发展,而其根本在于思维的创新。
  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我觉得,如果用人体组织来形容,大数据相当于人的大脑,它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决策;物联网是人的眼、嘴、耳,它感知并获取物物数据、物人数据,把物和人联通、把人和物联通,以达到感知数据和获取数据的目标;云计算是人的血管和躯体,它负责传输数据。
  理清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三者之间的关系之后,就可以很容易地看清“互联网+”的三个层面的含义了。所以,建筑企业在应用大数据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以“数据资产”为纽带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建筑企业在应用大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从企业有什么数据、应该产生什么数据、还应该关注和采集什么数据这样的角度出发,将大数据这一“数据资产”作为另一个生产要素来对待,以实现企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着力点。这样,大数据应用才会有依托。
  认清信息化建设难点 着力提升管理水平
  主持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近几年来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请吴渊凯总经理谈一谈相关经验。
  吴渊凯:“信息化,想说爱你不容易”,这是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信息化建设实施多年来我最大的感悟。在此,我谈两个难点。
  一是企业信息化如何助力项目综合管理水平提升。项目综合管理,要点是抓好项目前期策划。在常规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项目管理中,项目缺失的东西、外部条件的变化是影响项目正常推进的重要原因,比如报审、报送、报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在整个项目综合管理过程中,面对业主的要求,我们要回答谁来做、什么时间做、按什么标准做等实际问题,因此,信息化如何与项目综合管理融为一体,是非常关键的。
  二是企业信息化如何促进财务业务一体化。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要素投入非常关键,随着工程的推进,人、财、机等要素要转化成一个个合同,信息化的介入非常重要。根据厦门特房建设工程集团的经验,一个普通房建施工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可能要签订约130个合同,这些合同,要把技术性要求、商务性要求纳入其中,还要根据“营改增”的要求进行优化,这导致其与信息化的融合难上加难。
  企业信息化建设没有捷径可走,还需要大家深入研究、实践。
  基于大数据特性的BIM应用
  姚守俨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BIM工作站站长
  大数据的主要特性有四点:其一,数据存储量是海量的;其二,数据生成是快速的;其三,数据形式是多样的;其四,数据是有价值的。而大数据主要分析方法也有四种:一是说明式(不常用);二是预测式;三是诊断式;四是描述式。BIM本身有三大属性:信息唯一性、信息关联性和信息完备性。BIM同时有三大作用:可视化、模拟性和协同性。
  基于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BIM,其细度达到LOD 400时,构件数量达到百万级。因此,这带来一个重要问题,即BIM在建立模型初期,数据积累的策略一定要规划好,避免后期修改造成的数据二次输入。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BIM应用
  首先是预测式应用。以停车场为例,利用BIM技术模拟停车场的环境和车辆行走的情况,预测在未来停车场中车辆可能出现的问题。具体操作是通过车辆反复进出于建筑模型,通过观察车辆拐弯半径、房梁高度,不断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直至预测出全部问题并有效解决。
  其次是诊断式应用。在复杂工程,如超高层的机电管线设备排布,以往依靠工程师经验检查管线的“错漏碰缺”,需要工程师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完成。当机电系统很多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误和遗漏的问题。通过BIM可视化技术,依据管线排布原则,自动诊断出各系统之间的碰撞点,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问题的所在位置和产生原因。
  最后是描述式应用。以中建八局某项目的《施工现场远程综合管理系统》平台为例,这个平台主要有三大模块:水电汇总模块、区域用电量排名模块以及环境监测模块。利用BIM协同性技术,通过三大模块实时得到现场有关数据,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国家提出智慧城市、智慧建筑,所以智慧工地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而BIM与大数据将发挥极大的作用。
  通过对BIM与大数据特点的分析,我认为,BIM是大数据在建筑领域的专业化表现,大数据与BIM存在优势互补的关系,而大数据分析是BIM应用最重要的领域之一。通过BIM与大数据的跨界结合,将极大拓展两者在建筑业的应用。
  以专业服务企业 以创新对接未来
  主持人: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在建筑业大数据开发业务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绩,并与业内许多领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有请付永晖副总裁谈一谈基于大数据的数据产品、工具产品等的开发方面的经验。
  付永晖:从2014年开始,信息技术带来了几个巨大的变化,一是云计算开始被国内行业信息化的开发者大量应用。二是云存储的廉价使大量数据得以存储起来并进入云端,大量数据汇集导致很多数据创新的产生,同时也为建筑业的大数据应用打下了一个契机。
  在浙江乌镇举办的2016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广联达作为建筑领域大数据服务商,经过DT大数据产业创新研究院(DTiii)的层层考核,从创新能力、应用案例、产品及方案成熟度、平台能力、收入增长、未来潜力、重点客户、技术专家、VC专家评议、对外投资和知识产权等多个维度、不同权重进行评估,最终从1203家企业中脱颖而出,荣膺“2016中国大数据创新企业TOP100”。
  目前,广联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对几千万种建筑材料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入库;二是收集了上百万条工程清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规律,指导企业运营,提高效率、节约成本;三是完整收集8000多个典型工程的已完工数据,并按照成本的规则方式进行拆分、分析。除了庞大完整的数据,广联达还拥有专业的大数据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技术(专业SPU库、独家专利的网页信息解析技术)、数据存储清洗技术(在线数据分析系统、“广联云”)、数据挖掘技术(专业数据挖掘模型、智能语义识别技术)和数据应用技术(精准推送数据服务应用、更符合需求的用户体验)等。
  同时,广联达也积极和国家、政府合作,参与制定了多项标准和政策;积极和各地主管部门合作,为企业提供众多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产品。广联达提供给大家的大数据产品与服务,是基于工程信息大数据平台的广材信息(广材网)、成本大数据平台(指标网)、数据管理系统和项目信息4个服务,能够帮助企业做好投资规划和成本分析、了解市场行情消除信息壁垒、做好数据资产的管理和利用、精准地找到商机。
  打造BIM核心优势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主持人:BIM是大数据在建筑领域专业化的表现,有请姚守俨站长就大数据的图形化应用作进一步阐述。
  姚守俨:BIM包含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格式化信息,二是模型化信息。模型化主要是以信息和图形为主,除了广联达涉及的大数据挖掘之外,还有图形化的信息挖掘。从这个角度来说,BIM侧重于图形化的信息挖掘。我认为,BIM和大数据的发展,一定要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现在,国家明确提出了设计施工一体化的要求,这对从土建施工出身的管理人员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BIM和大数据的结合,恰好能够弥补管理人员在这方面的不足。通俗地说,BIM就是用可视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利用BIM,施工人员可以清楚地知道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是什么,可以大大提高效率。
  另外,有了大量项目的BIM积累,企业在工期编排等方面,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管理更加高效。
  主持人:施工企业的重点是要抓好工程项目建设,请沙鹏飞总经理就BIM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作一下具体介绍。
  沙鹏飞:BIM是一个数据量非常庞大的系统,但这个系统的数据相对而言是静态的,包括图纸信息、工程进度信息、运维管理信息都是静态的。于是我们万宸很早就将BIM融入“协同管理”,让甲方、设计方、施工方等都能参与进来,使数据流转起来,成为更有价值的动态数据。而大数据是一种技术支撑,它可以支撑包括建筑行业在内的任何行业,目前看来大数据在IT等行业的应用更为高效。建筑业要使大数据为我所用,就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把数据串连起来,形成数据链,充分利用大数据预测性、诊断性的特征。往大的方面看,智慧城市本身也是以大数据作为支撑的,建筑BIM数据加上城市其它数据,便可以形成城市信息化,进而可以支撑消费体系、支付体系和信用体系等。
  多年来,建筑施工企业都在探讨BIM的价值,2016年国家出台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对设计类、施工类和总承包类企业的BIM应用都提出了要求。日前,成都市发布了《成都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技术规定》(2016版)的通知,要求设计单位在出图的同时要配套BIM模型并要承担相应责任。这一规定在全国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因在于规定中并没有配套提出费用要求。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BIM已经开始由施工向设计环节渗透,未来这一趋势将更加明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BIM、VR、3D打印技术的井喷,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春天即将到来。
  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大数据在建筑业真正显示其力量,将是在建筑运维方面,其市场前景巨大。
  现场嘉宾提问:请问沙总,在施工中,BIM究竟如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如果成本高企,BIM的推广应用是不是存在一定的困难?
  沙鹏飞:在回答您的问题之前,我先提一个问题:从逻辑上来说,BIM应用对甲方最有利,但为什么现在反倒是施工企业在积极采用?原因大家都清楚:施工中甲方设计变更的可能性太大,虽说甲方会支付变更所引起的费用,但从全局来看同时耗费了时间和管理成本。施工企业应用BIM模型,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从而节省成本。关于这一点,只要是用过BIM技术的项目部或企业都会有深刻体会。
  小 结
  主持人:各位嘉宾以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题,重点探讨了BIM、大数据对行业健康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最后,请各位嘉宾就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再提些建议。
  杨富春:身处大数据时代,建筑企业要将大数据作为战略资产管理,要围绕大数据应用各项特征的实现做文章。
  姚守俨:从目前来看,跨界融合或许是未来新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特征,行业企业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付永晖:大数据的价值体现为一种洞察力,应用数据进行预测、作出判断、辅助决策,是一门大学问,广联达愿意成为建筑企业真诚、知心、得力的合作伙伴。
  吴渊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没有捷径,也不可能速成,一定要结合企业发展实际,用科学的工具、有效的手段稳步推进。
  沙鹏飞:如果说信息化是企业必须推进的战略部署,那么BIM则是企业必备的战术工具。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