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成矿研究获新进展

2016年10月27日 8:22 26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近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博士后赵俊兴与其导师秦克章研究员、李光明副研究员以及澳大利亚Curtin University合作者等,选取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揭示了驱龙斑岩铜矿的岩浆—热液—成矿—冷却—剥露过程。最新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地质期刊《冈瓦纳研究》上。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的剥露过程影响着气候—构造活动的交互作用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演化。带内产出的独具特色的碰撞环境大型—超大型斑岩铜钼矿以中国最大的铜矿——中新世驱龙巨型斑岩铜钼矿为代表。这些斑岩型矿床的岩浆—热液—冷却—剥露过程和碰撞造山带的演化与剥露过程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能否定量限定矿床剥露速率进而限定造山带的剥露速率?中新世斑岩型矿床的剥露与保存是否受到高原内广泛发育的南北向裂谷影响?这些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解答。
  在上述背景下,研究人员在研究侵入岩的野外关系、热液脉系与侵入体的穿切关系和评估前人的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剥露过程、保存条件与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关系,全面系统揭示了驱龙斑岩铜矿的岩浆—热液—成矿—冷却—剥露过程。
  一是最新研究发现,成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主要在约16.0 Ma侵位,而后热液黑云母和绢云母有着相似的Ar-Ar年龄(15.7 Ma),记录了热液成矿系统的冷却年龄,成矿后的闪长玢岩岩体形成于15.3 Ma,略晚于成矿期岩体。
  二是中新世驱龙斑岩铜钼矿床中成矿斑岩经历单向快速冷却的过程(>200°C /m.y.),剥露时间为Ma13.6~12.4 Ma。结合矿区上覆火山岩地层厚度、流体包裹体测温确定的成矿深度以及岩体的角闪石压力计,综合建立了该巨型斑岩铜矿的岩浆—热液—剥露过程模型,并估算剥露速率为0.16~0.24 mm/y,与前人研究冈底斯岩基的剥露速率相近。
  三是研究显示,冈底斯逆冲断层系统和亚东—谷露裂谷的形成并没有影响或加速驱龙铜矿的剥露,而对比西藏广泛发育的中新世南北向裂谷的启动时间,发现在90°E以东的中新世斑岩铜钼矿床的剥露不受该段南北向裂谷启动和冈底斯逆冲断裂的影响(矿床剥露时间早于裂谷启动时间),有利于矿床的保存。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