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铜车马

2015年08月30日 9:27 805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金属器皿

 BQo--fxhkpcu4850674

      1980年冬,我国秦代考古又有一个重大发现,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大小约为真马、真车、真人的二分之一。发现时,一乘破碎成1325片,一乘为1685片,实在是破损不堪。经过科技人员近八年的精心修复,两乘铜车马奇迹般地恢复了当年的瑰丽风姿,并于1988年 5月1日出现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展厅。

  这里向大家介绍的是其中被称为“高车”的铜车马,它重1061公斤,长225cm,高152cm。

  前面是四匹并驾齐驱的骏马,中间两匹马是驾辕的,称为“服马”,两边的马是拉车的,叫“骖马”。由于是帝王用的马,自然要优中选优。这四匹马均 为耳若削竹,目似悬铃,头方肚圆,脊干平等,胸部肌肉丰满,四腿修长劲健,总之完全符合《相马经》中的骏马条件。右侧马的额顶,立有一个高22cm,形状 如璎珞的物体,它的名称叫“左纛”,是古代帝车舆的标志。根据记载,纛用牦牛尾或雉尾制成,这里用青铜丝仿制得惟妙惟肖。马身上有辔绳、缰绳、络头、衔镳 等多种控马器具,一切完全是秦代马具的真实模拟,工艺精良,形象逼真。以马的笼头为例,系由一节黄金、一节白银采用子母扣连接而成。虽历经两千多年,仍柔 软灵活,弯曲自如。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秦代的马车只有一个车辕(秦以前也是如此),所以必须是用双数的马驾车、拉车。车厢正中撑起的一柄大伞,既 能遮阳,又可避雨。令人赞叹不已的是,这柄伞的直径大到122cm,厚度却仅是0.2-0.4cm,一次铸造成型,没有焊接、锻打的痕迹。大家试想一下, 面积如此之大,并且还不是平面,而是拱形,厚度又那么薄,铸造难度该有多大!它要求工匠必须有很高明的金属配比经验,能精准地控制铜液的温度和浇铸时的流 动速度,实在是差一点都不行。伞下站立一位驾车的人,他可不是一般的车夫,他头上戴的叫“鶡冠”,表明是一位身份较高的官员。再看他背后挎着铜剑,左手旁 放着一柄弓弩,说明他要负责坐在后面车内的皇帝的安全,有人戏称他是警卫团团长。难怪他一脸严肃,神情特别专注。

  修复人员的统计表明,这套铜车马由3000多个零件组成,共用了十几种连接工艺,诸如弯钉连接、销钉连接、子母扣榫卯连接、套接等。通过光谱和 化学分析法测定还可以得知,当年工匠们根据各部位的性能不同,其部件的硬度要求也不同的情况,在铸造时采用了不同的合金配比。这些便都表现了娴熟高超的冶 铸技艺。

  这套铜车马的彩绘也是非常令人津津乐道。秦以前青铜器的纹饰或是铸成或是镶嵌,均不施彩绘。秦代则改变了以往的做法,采用五彩缤纷的颜色,在青 铜器上绘制华丽的纹饰。这套铜车马的所有零部件都进行了彩绘,所用颜色有粉红、朱红、翠绿、绿、天蓝、深蓝、白、黑、褐等。由于它埋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 按照红黄蓝白黑五色所对应的方向,西方是白色,所以这套车马以白色为主,八匹马通体白色,只有鼻孔、口腔等处施以粉红。这些彩绘不仅增加了车马的美感,还 掩饰了铸造时的砂眼等缺陷,再者还起了防护层的作用,大大降低了空气中有害成分的锈蚀程度。因为铜车马是完全仿真的,各种部件又都完整保存,所以成为研究 秦宫廷舆服制度的实物根据,同时还解决了车、马装配上的一些长期争论不休的历史悬案。可以说,文物界强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它完全具备。

来源:中国文物网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