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好“内功” 待春暖花开——访江苏省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常辉

2015年07月30日 11:4 340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作者:

       7月25日,“海洋工程中关键材料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研讨会在辽宁沈阳召开。会上,笔者采访了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理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常辉教授。他说:“在当下钛产业过剩和价格低迷的时期,企业心态太急躁,应静下心来,利用严冬时期‘练内功’。把自己的‘内功’练好,一旦春暖花开,再出去打猎,就有了力气、有了自己的积累和能力。”
  钛在海洋工程中前景广阔
  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廉说:“要想提高舰船性能,做海洋强国,不用先进材料是做不到的。”钛有比重小、耐海水及海洋大气腐蚀、综合力学性能优异、无磁性等特性,是作为海洋工程材料的不二之选。
  常辉告诉笔者,美国、俄罗斯等海洋强国都广泛的使用钛合金,如潜艇、航母、海洋油气勘探、海水淡化等。而我国在2013年船舶中只用了钛总产量的1%,在全部海洋装备中不到4%,共2000吨左右。海洋工程是钛合金主要的应用领域,也是能把所有产能容纳、消化和吸收的领域。如果钛占到海洋装备材料的1%~2%,是非常可观的。
  常辉说,深海空间站、高性能舰船、海洋石油工程以及离岸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将对钛合金的需求非常迫切。钛将应用在深海空间站耐压壳体,海洋钻井平台的隔水管,高性能舰船的冷凝器、伴热器等。因此,钛在海洋工程中应用,是把钛提升到新高度的重要方向,也是为实现海洋强国奠定基础。
  协同创新才是硬道理
  本次会议中,常辉对江苏省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介绍。今年5月,江苏省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南京建立。该中心以高性能低成本钛合金、长寿命钢筋水泥混凝土及海工用耐腐蚀钢等海洋先进材料为研究方向,针对深海空间站、高性能船舶、海洋石油等重大工程需求,通过材料的腐蚀性能检测与评价为平台,开展协同创新,为海洋先进材料研发及制造技术应用提供技术和平台,为实现海洋强国奠定基础。
  常辉说,海洋工程材料用钛少的原因除了技术方面,如应用性能、成型性能,包括配套产品不足等,最主要原因是成本问题。钛的价格比钢高10倍以上,比铝高5倍以上,因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把钛的低成本化作为主要研发方向。面向钛产业出现瓶颈性的技术问题进行研究,给海洋工程用钛合金的加工、成型、焊接、应用等培养技术人才。通过工程研发中心、设计单位、加工厂、大学院校研究中心各方协同创新,让政府搭建平台,企业与研究机构进行沟通,企业提供研究经费,研发机构研究技术,技术产出的成果反馈到企业中,企业通过产品得益后,再给工程中心输血,让工程中心继续为企业开发新产品,使企业有动力出经费,研究人员有动力去研究,设计人员有动力去设计,形成一种完整的循环机制。
  目前,江苏省海洋先进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确立研究方向,通过材料集成计算工程方法、高通量实验方法来确定合金成分,目前正在验证阶段。现已申请了两个关于低成本的钛合金设计方面的专利。
  练好内功渡“严冬”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4年钛产能达到12万吨,实际产量不到7万吨,加工材料5万吨,销售量4万多吨,产能的利用率不到60%。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钛产业的过剩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钛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低迷、企业亏本。另一方面,我国的许多钛生产企业,技术层面不过关,导致成品的质量不稳,批次稳定性差,对于用户不同质量的材料要采用不同的工艺,使生产复杂化,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因此,有业内人士称,钛的“严冬期”到来了。
  常辉说,海绵钛现在处于低位,也是历史上的低位。对于钛及钛加工企业,要怎么把成本降到最低才是关键。不要拼价格战,而是真正地做到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降低。在新技术的开发、材料的浪费、工艺的稳定性、成才率的提高几方面都非常重要。
  对于企业应如何渡过“严冬期”,常辉说:“在当下钛产业过剩和价格低迷的时期下,企业心态太急躁,应静下心来,利用严冬时期‘练内功’。”何为“内功”?常辉认为,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技术的提升方面要做大量工作,要付诸行动去做开发和研究;要主动关心和关注开发新的市场,要与应用单位和技术研发单位主动联系发展合作;要做好人才储备、人才培养,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组织产业工人技术培训;最后,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研发与应用产业链结构。
  尽管钛产业现在处于“严冬期”,但它毕竟是朝阳产业,其应用将会在航空、航海、汽车、医疗、化工等众多领域。所以,常辉提出的“练内功”很重要,企业要找到自己的特长,在钛产业低迷时期,把技术做专、做新、做硬,把产品做精、做细,做强,待春暖花开,大展拳脚。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