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装备出海须强练内功

2015年07月03日 8:44 436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从考察中核工程公司、工信部,到出席推进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工作会议,6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足迹和声音没有离开过“中国制造”。李克强指出,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既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也是参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共赢之举。他强调,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进装备“走出去”,促进形成优进优出格局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装备产业自主化能力不断提升,国产化水平稳步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相当技术水平和集成能力的完整产业体系,具备优势产能输出的能力。与此同时,“一带一路”经济带周边国家工业化进程加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巨大,为深化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

  可以说,“一带一路”经济带建设和推动装备“走出去”是在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后产业迎来的重大利好。但是,国产装备要真正出海跨洋扬名立万,“国之重器”要想誉满全球,设备企业还得再鼓干劲、狠练内功。

  首先,一门心思啃下硬骨头。虽然通过依托工程、政产学研用体制机制的优势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批重大技术装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优势产能,可以与国外媲美,但是深入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薄煤层及难采煤层综采成套技术装备、大型核电站核主泵及DCS系统、高水头大容量抽蓄机组、大型油气长输管道压缩机组等国产化攻关任务紧迫。

  核电是继高铁之后国家高层重点“推销”的产能,但事实上,核电关键设备软肋仍存,DCS系统虽已研制成功却还没有工程应用检验,核主泵的自主研制还需假以时日,主蒸汽隔离阀、核燃料元件等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难啃在于技术含量高,而这些关键设备又对核电安全影响重大,是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其次,本本分分做好产品质量。重大装备的质量问题事关重大,产品研制绝非儿戏,生产工艺、制造技术丁是丁卯是卯,产品质量没有捷径,更容不得半点投机取巧。但恰恰质量问题又是国产装备难以遮掩的硬伤,国产重大装备虽然大事故没有,但小毛病不断,即使是小螺钉小螺帽出现了故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工程的安全运行,这些问题仍然时刻在拷问“中国制造”的品牌信誉。

  拿“华龙一号”来说,无论是福清5、6号机组,还是防城港二期示范工程,主要设备采购协议基本签订,对于这批设备的研制,相关企业首当其冲地要坚持用核安全文化的理念和标准来做产品,贯彻“四个凡事”精神,老老实实地把产品做好。设备企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未来核电出海,装备产业不一定会一荣俱荣,但肯定是一损皆损。

  最后,脚踏实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在我们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其他传统制造强国难免心生警惕,时时刻刻都在审视我们的产品有没有他们的痕迹。而实际上,我们还有一批产品的自主化是有水分的,仍然是买进设计图纸照葫芦画瓢,摆脱不了人家的胚子,知识产权不归属我们,这些产品“走出去”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

  面对世界制造强国几经磨砺、接近成熟的产品,要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脱离固有窠臼形成自主品牌,难度实在不小。也因此,设备企业更应该沉下心来,在知识产权上不冒险、不犯忌,抓住机遇抓紧时间,认真做好自主开发,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走出去”做好铺垫。

  国产装备“走出去”已成为国家战略,除了有政策引导,还有国家高层的力推,有工程公司的带动,有“五个指头攥成拳”的体制优势,“中国制造”是“中国信誉”的载体,对此,设备企业不容疏忽,铸好“国之重器”责无旁贷。在我们齐呼“请总理带领我们走向世界”的同时,也一定要认真审视,我们真的做好充足准备了没有!

责任编辑:ZZZ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