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市场重拾信心

2015年03月29日 10:40 40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在传统备货旺季到来及国家收储政策即将出台预期的推动下,稀土市场迎来一轮久违的上涨行情。近期,稀土整体各类产品价格不断上涨,且持续坚挺。中国化工报记者3月20日从全国各大稀土生产企业及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国家应对WTO败诉一系列产业政策出台会提速,受到关税取消在即、收储预期增强、资源税出台及产业整合进程加快等利好因素影响,后市稀土价格有望步入持久上行通道。此轮上涨行情可能延续时间较长,在现有价格的基础上,还可以提升10%~20%。
  多重利好效果叠加
  行情步入上行通道
  “由于前期大部分企业停工,供应量不足,加之厂家集中备货需求拉动,稀土市场去年年底开始逐步回暖。国家储备等产业政策利好消息预期增强驱动,春节后市场出现强力反弹,受价格大幅攀升。截至3月中旬,全部稀土产品统计均价较年初涨幅累计超过10%。”内蒙古华谊稀土有限公司总经理胡耀斌如是说。
  据胡耀斌讲,2014年大部分稀土品种价格筑底,不少产品猛跌至成本线以下,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停产半停产面积不断扩大。尽管目前稀土价格迅速回升,但总体价格仅不足2010年行情最好时的一半。今年市场正在重拾信心,后市相对看好,尤其是重稀土产品。一方面源于国家宏观稀土产业政策助力。稀土收储即将展开,资源税出台也指日可待,打击黑色产业链使非法盗采产品流入市场也在减少,这都将有利于价格不断上行。另一方面,出口美国稀土有望进一步扩大。美国经济复苏上升明显,作为稀土进口大国,其消费量正在出现明显上升,美国重稀土产品全部依赖中国进口。
  轻稀土恐重陷跌势
  重稀土将易涨难跌
  据行业人士分析认为,今后很长时期,轻重两种稀土价格将呈现两极分化,重稀土持续上涨,轻稀土微涨或下行。从长远来看,轻稀土行情也难有较大转变,还可能重蹈下跌困境。而重稀土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未来或将供不应求,价格易涨难跌。
  目前,只有中国能够向全球供应全部17种稀土元素,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我国稀土储量世界第一,但重稀土资源仅占我国稀土储量的3%,国外发现也极其稀少,特别是镝、铽等稀土国外无探明资源。同时因为重稀土广泛于军工、核反应堆、电脑等高端领域,因此具有战略意义。轻稀土储量和产量都比较大,部分产品如工业新材料领域消费可观的钕铁硼永磁性材料等具有可替代产品,而重稀土下游应用可替代性几乎没有,也是国外争相进口的对象。
  近年来,以镧、铈为代表的轻稀土产品过剩形势越来越严重,2014年全球轻稀土产能是实际消费量的3倍以上。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外已投产稀土项目都是生产轻稀土产品,稀土矿资源都来自国外。据商业机构统计显示,到2020年国外约有20多个轻稀土项目可能投产,但因重稀土资源匮乏,国外至今尚未有重稀土矿开发项目启动。因此,在我国严格管控重稀土资源开发,而鼓励轻稀土出口,轻重稀土供求关系市场环境必然天各一方,推动两类稀土价格走向两极分化。
  政策出台进度加快
  后市面临国际考验
  业内多位专家分析认为,WTO稀土案败诉后,我国已从今年1月1日起取消稀土出口配额管理,并保留出口关税至5月2日,之后稀土出口关税也将取消。为避免出口大门敞开导致类似从前国内宝贵的稀土资源廉价出售的窘境,国家会加快多个稀土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进度。其中包括5月2日前开始实行稀土国家储备,收储主要以经济价值和战略价值较高的重稀土产品为主,轻稀土大部分产品不在收储之列。
  此外,有消息称,国家要求北方稀土、中国五矿、中铝公司等六大稀土集团,对所有国内稀土矿资源的整合也必须在2015年年内完成。
  今年1月28日,工信部召开了重点稀土省(区)和企业工作会议上,会议指,国家《稀有金属管理条例》与《稀土资源税改革方案》及其细则正在完善,争取早日出台。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工信部还将修订《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办法》、《稀土行业准入条件》等部门文件,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这标志着轻重稀土将差别化管理,重稀土开发将愈加审慎;稀土资源税“以价计征”,重稀土相对轻稀土而言,成本将提升较大。还有,重稀土“原矿堆浸工艺”将被取缔,环保成本也将提高,产量总量控制进一步规范。
  种种迹象表明,后续产业政策的相继出台,将加剧“轻重”两种稀土价格不同的未来市场走向。面对配额和关税取消,国内外轻稀土产品将展开正面竞争,过剩的轻稀土将再次承受更大的市场压力。专家建议应加快我国轻稀土产品应用领域的科研开发,扩大轻稀土的消费市场。不过,无论轻稀土还是重稀土,国门打开还需经受国际市场需求的考验。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