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铝深陷重围

2014年12月09日 9:40 40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电解铝

1

  近日,记者在北京、内蒙古等地调研了解到,目前国内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全行业亏损面达90%以上。由于不同企业和不同区域电价政策不平衡、产能跨省区转移政策不明、地方政府态度不积极等,过剩产能化解仍存诸多困难。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华俊说,2014年一季度,中经有色金属产业预警指数为73.3,比去年四季度下降6.7个点,继续在“浅蓝灯”区运行,初步判断产能过剩依旧是行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尤其是电解铝产业。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国家统计局等机构统计显示,2013年国内电解铝产量为2205万吨,占全国3200万吨总产能的68.9%。产能利用率已低于70%,属于严重过剩。
  中国铝业公司研究室副主任赵秀富向记者介绍说,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使国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目前全国闲置电解铝产能1000万吨,即闲置资产1200亿元,造成社会财富大浪费。此外,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专业型电解铝生产企业被淘汰后可能使行业发展倒退。
  部分业内人士和专家表示,电力成本占电解铝生产成本的一半左右,企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电价政策不平衡,迫使电解铝企业在可建自备电厂的地区新建工厂,但高成本地区的原有产能没能退出,或者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和渠道违规建设自备电厂,以降低成本谋求生存,这是造成并加剧电解铝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
  电价政策不平衡成为化解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的主要难题。记者采访了解到,电解铝企业是否建有自备电厂或能否自己供电,在生产成本、利润方面相差悬殊。东方希望包头稀土铝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彭建南说,公司有86万吨电解铝、1320兆瓦自备电厂的产能规模,并以“热电联产”方式给18万户、1400平方米的居民供暖,自备电单位电价0.3元左右,每吨铝的生产成本约13000元,利润超过50元,“一季度全行业严重亏损的状况下,我们生产电解铝20.5万吨,发电26亿度,盈利4000万元”。与此对比明显的是包头铝业有限公司,由于没有自备电厂,网购电价每度超过0.4元,每吨铝成本近15000元,亏损2000元左右。
  电价成本的巨大差别使企业想尽办法违规上马低成本的“电—铝”项目。赵秀富说,2003年后很多民营资本以“煤—电—铝”或局域电网模式进入铝业,2005年后能源企业以自供电方式大举进入铝业,使投资一浪高过一浪,产能快速膨胀,然而目前全国仅有600多万吨电解铝产能持有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准生证”,更多自备电厂未经国家审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说,2010年5月国家发改委取消对高耗能企业的电价优惠,使河南电解铝企业每度电多花0.12元,吨铝成本上涨1700元,随着新疆等地电价优势凸显,上千万吨的新增产能进入新疆,而中东部地区原有产能没有退出,进一步加剧过剩。
  此外国务院关于化解过剩产能的指导意见出台后,跨省区的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没有具体实施方案,造成高成本落后产能不敢转移,持观望心态。地方政府出于种种压力,对高成本落后产能的退出态度不积极,阻碍过剩产能的化解。
  部分专家和业内人士表示,化解电解铝过剩产能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宜考虑从电价政策、退出补贴、等量或减量置换等方面为化解过剩产能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形成更加公平、市场化的电价政策。王华俊说,政府宜结合电力体制改革,把电解铝直购电工作落到实处,并解决电解铝自备电厂并网费问题。建议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地区推行合理并网费标准,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支持电解铝布局结构调整,有效化解产能过剩。
  彭建南说,政府宜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支持有条件的自备电厂孤网运行,实现对电解铝项目真正的直供电。同时呼吁有关部门落实执行关于自备电厂系统备用费由“按自发自用电量交纳调整为按电网所能提供的备用容量方式交纳”政策,降低“过网费”,破解目前电网、自备电、直购电、孤网电不同供电方式造成的价格差。此外,建议出台大用户和发电企业均受益的直购电政策措施,按市场化方式运作,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力争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铝业公司研究室主任杨燕青告诉记者,电价政策改革可分两步实施:第一步,允许像电解铝企业这样的用电大户建设自备电厂和局域电网,实现电解铝的电力自供;第二步,改革电力体制,实行网运分离,使电网成为非营利的公用部门,发电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电价实行市场化定价,最终形成公平竞争的电力市场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原材料工业处处长任玉祥、中国铝业公司研究室主任杨燕青等人建议,国家宜明确电解铝企业产能跨省区等量、减量置换政策。比如,中央企业电解铝分布在不同的省区,其中东部地区由于电价高导致电解铝失去市场竞争力而需要退出,建议明确企业在有条件的西部省区等量或减量置换电解铝产能政策,实现落后产能的退出。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