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地质带动战略新兴产业矿产资源调查

2014年10月24日 9:43 489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作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者,中国地质调查局近一年来在基础性地质调查以及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方面有哪些进展?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是什么?地质科技与国际合作取得了哪些新进展?业界人士对此普遍关注。
  201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的“中国地质调查评价进展”专题论坛座无虚席。
  据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地质调查局以查明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背景、圈定找矿有利地段、发现矿化线索、为找矿指明方向为主要任务,在夯实好基础的同时全面支撑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基础地质认知水平显著提升
  基础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区域地质调查、磁法测量、区域重力测量、区域地球化学测量、遥感地质调查等。
  近年来,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从天上到地下同时展开,在区调方面已经实现全程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在航磁方面实现了直升机和无人机等多平台高精度调查,开展陆域航空重力,实现空地一体区域重力调查模式。
  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共完成1∶5万区调22万平方千米,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完成305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32%。2014年完成1∶25万区调1.5万平方千米,全国累计完成591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62%。完成1∶5万航磁调查20万平方千米,累计覆盖420万平方千米,占陆地面积的43.8%。2014年,共完成1∶25万区域重力18万平方千米,全国累计完成566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59%。开展了辽宁鞍山-本溪铁矿等整装勘查区等1∶5万重力和新疆东天山雅满苏地区等综合物探工作。
  与此同时,我国还开展了1∶5万重力与激电、时间域航空电磁测量试点,拓展了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在化探方面,全球率先对地球表层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地球化学填图,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国际领先。
  “2014年完成1∶25万区域化探5.8万平方千米,累计完成635万平方千米,占陆域面积的66%。开展了东天山等浅覆盖区的区域化探示范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毛晓长在论坛中如是介绍。
  他还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基础地质数据更新机制;新一代省级地质志和系列图件,已完成和开展24个,拟于2020年前全部完成。下一步,我国将不断完善国家基础地质数据体系,将完成全国可测区1∶25万基础地质调查和更新,将围绕需求开展1∶5万基础地质调查,2020年前基本覆盖成矿带,对部分年代久远图件进行更新,将完成省级、重要地质单元、全国三个层次的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和编图。
  找矿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2011~2013年,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一阶段取得了历史性跨跃,新发现非油气矿产地1352处,重要矿产保有储量大幅增加。在这过程中,基础地质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我国空前提高了重要成矿带工作程度和研究水平,新发现一大批矿(化)点和找矿信息,圈定一批新的找矿远景区。”毛晓长介绍,2011~2013年,我国共完成1∶5万区调、化探、地磁和航磁69万平方千米、58万平方千米、71万平方千米,提交了一大批地质图件和数据,目前78片整装勘查区基本全覆盖,213片找矿远景区可测区覆盖程度基本达到75%,20个成矿带可测区覆盖程度基本达到50%以上。
  不仅如此,成矿带上基础地质研究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记者了解到,我国已首次系统完成全国20个重要成矿带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建立成矿带地层、岩石、构造时空格架,基本查明了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取得新认识。
  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新发现了一大批矿(化)和找矿信息。数据显示,我国新发现矿(化)点600余处,新发现物化探异常5000余处,异常查证300余处。发现一批找矿新区和新类型,如在西昆仑-阿尔金成矿带上新发现矿(化)点45余处,铅锌、铜、金等找矿取得重大进展。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新发现矿(化)点30余处,累计发现矿(化)点130余处,圈出日土-弗野、多不杂-青草山、尕尔穷3个找矿远景区,材玛-多龙岩浆弧可能成为连续的斑岩型铜矿、矽卡岩型和热液型多金属矿成矿带,找矿潜力巨大。
  创新与服务能力不断加强
  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还在地质理论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取得实效。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已理清了三维地质调查思路,建立了总体工作流程,总结了适合不同类型地区、针对不同地质问题的三维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组合,初步编制了技术指南,初步建立了各试点区三维地质模型,重大深部地质问题研究取得进展。
  “如在龙门山构造带深部调查过程中,我们建立了龙门山断裂深部结构框架,查明了龙门山断裂地下展布特征,提出了地震发育规律的新认识;在西准噶尔造山带三维调查过程中,我们构建了白碱滩盆山结合部三维地质模型,首创提出准噶尔石炭系基底主要为蛇绿构造混杂岩,地表蛇绿混杂岩带是通过右旋转换压缩楔入的产物,并非构造边界。”毛晓长说。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的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近几年来,我国对重点矿集区进行了矿产卫片高精度遥感解译,提取矿产疑似违法开采图斑,评估矿产资源开发状况和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为矿山执法监督检查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已全面启动。“我们不断拓展区域地质填图新领域,寻找新的资源空间,解决重大地质科学问题,我们创新地质调查方式和成果表达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即将创立适合不同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方法体系和工作指南。”毛晓长说。
  他表示,下一步将完成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试点,创新调查方式,探索成果表达,并在全国示范推广。继续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综合评价基本农田质量状况。完成全国32个省级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和全国层面综合集成,提出保护规划建议。继续开展全国矿产卫片执法监督检查遥感解译,分析评估矿产开发和地质环境状况。
  矿产资源战略性勘查成果丰硕
  矿产资源战略性勘查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几年来,该局紧紧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突出重点矿种重点地区,开展矿产远景调查、油气资源调查、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老矿山找矿。
  记者了解到,2013~2014年我国共安排中央财政资金50多亿元,项目900多项,取得一批重要发现,促进和拉动商业性勘查取得一批重要进展,获取了一批重大找矿成果。
  “目前,我国矿产调查研究程度显著提高,油气资源调查取得重要新发现。”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副主任龙宝林介绍,2013年,我国完成1∶5万矿调7万平方千米,重点成矿区带和78片整装勘查区工作程度分别提高到56.7%、90.9%。圈定物化探异常6456处,发现矿(化)点1000余处,圈定找矿靶区200余处。松辽外围突泉盆地在侏罗系底层钻获轻质原油;首次在柴达木盆地钻获3套良好页岩气层段;首次在青海祁连山地区发现石油天然气;在银额盆地石炭—二叠系发现油气;湖南慈页1井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部见良好页岩气显示。
  尤为一提的是,战略性勘查探获了一批大型矿床。龙宝林介绍,近几年来,我国通过提高矿产调查工作程度、创新找矿理论认识以及技术方法攻关,促进了一批找矿重大进展,例如多龙铜矿、贵州道坨锰矿、青海夏日哈木镍矿、贵州水银洞金矿、四川甲基卡锂辉石矿等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
  据他介绍,2013年度,多龙矿集区控制铜金属量约1300万吨,2014年度预计新增铜资源量400万吨,累计铜金属量约1700万吨,伴生金约1000吨。贵州松桃道坨隐伏超大型锰矿床控制332+333锰矿石资源量1.42亿吨。
  与此同时,老矿山找矿新增一批资源。2012~2014年,我国共实施老矿山勘查项目168项,9个项目新增资源量达大型矿床规模,27个项目达中型矿床规模。累计新增资源量:金231吨、铜123万吨、铅锌243万吨、铬铁矿44万吨、锰矿石3152万吨、原煤32300万吨。西藏罗布莎铬铁矿、河南老湾金矿、甘肃省早子沟金矿、四川拉拉铜矿、江苏栖霞山铅锌矿等一批勘查项目取得了重大找矿进展。
  “下一步将重点部署能源资源、紧缺矿产和战略新兴产业矿产调查。”龙宝林介绍,在油气领域将以页岩气为主攻矿种,加强常规油气调查,兼顾煤层气、油页岩、油砂。其它能源领域,将重点部署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评价;开展重点地区煤系资源综合调查,查明煤系资源家底与资源潜力,促进煤系多能源多矿种综合评价和利用;开展煤层气、油页岩、油砂基础地质调查与探索研究,圈定资源远景区,评价资源潜力;通过区域干热岩资源调查、开发潜力评价,查明干热岩资源分布与潜力,为开发选址、勘查开发技术等问题提供支撑。
  他还介绍,对于紧缺矿产资源调查,将重点部署西昆仑、班公湖-怒江、冈底斯、西南三江等成矿带铜矿调查;重点部署在西南三江、南盘江-右江、川滇黔及湘西鄂西等成矿带的铅锌矿调查;部署东昆仑、秦岭、川滇黔等成矿带和胶东地区的金矿调查;重点部署在贵州、广西的重点地区锰矿调查;部署塔里木、柴达木、四川盆地等钾盐的地质调查与评价。
  “对于其它战略新兴产业矿产资源调查,将重点围绕锂、三稀、晶质石墨等矿种开展调查评价,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龙宝林说。
  地质科技与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
  地质科技和国际合作一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身发展和为国家服务的重要使命。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何庆成向与会者介绍,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实现创新,建立了多岛弧盆系构造理论和陆缘增生-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有效指导了区域地质找矿突破,先后发现冈底斯、念青唐古拉、班公湖-怒江三大巨型成矿带、驱龙、甲玛、雄村等7个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和25个大型金属矿床。
  除此之外,我国大陆地层系统进一步完善,获得10个世界地层“金钉子”,编制新一代中国地层表,大大地提升了我国地层学研究在国际的地位。
  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是实现地质理论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支撑地质找矿突破,引领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何庆成介绍,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现有2个国际地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一个国家级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5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23个国土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13个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地质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日趋完善。
  地质调查方法技术研发也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航空物探装备向多参量测量发展,自主成功研发了航磁梯度测量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产的时间域固定翼航空电磁测量系统促进了生产能力;通过引进先进仪器再消化吸收,航空重力测量技术达到国际同等水平。
  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据介绍,2013年矿业大会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已对外签署了16项合作协议,合作对象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德国、南非、英国等9个国家。
  “下一步,将加大合作交流,保持国际合作人员的交往;持续改进仪器方法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包括无人机航空物探技术、卫星遥感、北斗定位、分析测试、综合利用等技术完善。拟在非洲开展将航空物探技术应用的合作,初步计划与赞比亚、利比里亚地质调查局合作。继续加大与发展中国家在地质调查方面的合作,共同实施地质调查合作项目。”何庆成说。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