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骗贷“暗黑事件” 贸易融资 有多伤?

2014年09月29日 16:23 426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期货

  一宗由氧化铝以及电解铜引发的骗贷风暴,让青岛港抓狂。
  在大宗商品贸易的深处,隐藏着热钱、假发票和赤裸裸的欺诈,对此,外界才刚刚发现。青岛港发生的一切,已经让一大批外资和中资银行坐立不安,银行和交易商匆忙赶往青岛港,以确定作为贷款抵押品的货物是否真实存在,以及是否在他们名下。
  他们共同的担忧是,这是一起孤立事件,还是冰山的一角?仅青岛港存在问题,还是其他港口也有?
  高盛银行曾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的商品贸易融资规模高达1600亿美元,约占中国短期外债总额的31%。其中,黄金、铜和铁矿石是使用最多的融资抵押品,其他还包括大豆、棕榈油、橡胶、镍、锌和铝。
  调查风波,揭开贸易融资的三大疮疤
  伴随调查的推进,贸易商、银行、仓库三方合作的种种猫腻正式浮出水面,三者各自的算盘与“苦衷”也纷纷被曝光。
  贸易商:融资创新太“过火”
  直到今天,中国仍然在努力消化2009年刺激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当时为了对抗全球金融危机,政府投注了大量的货币流动性,推出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刺激方案。政府把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建设,以及用于钢铁、水泥和铝等行业扩展新产能。但很快,产业臃肿愈发明显。以钢铁产业为例,目前还在承受着长期产能过剩及利润锐降之痛。部分商业地产也仍在消化泡沫。
  当本届政府决定扭转部分行业的过热局面,银行接到了明确指示——信贷资金要收紧。这直接导致很多企业突然面临严峻的融资压力。
  为解决资金紧缺难题,很多企业将融资的“触角”伸向了大宗商品领域,其中以铜和铁矿石贸易融资最为活跃。再加上近些年境内外的汇差和利差收益上升,使得这种融资模式迅速壮大。自2011年以来,人民币跨境套利追随以往美元套利交易的脚步,已经跃升为大宗商品贸易企业获利的新手段。
  其实,利用仓单重复质押融资最初是在钢贸领域,但在银行对钢贸融资叫停之后,重复质押的融资模式被复制到了其他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领域。以铜为例,最近两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而铜价却相对平稳,背后的支撑点就是融资铜。融资需求给铜市带来了缓冲,使铜价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
  具体来说,大宗商品贸易商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信用证模式,进出口企业通过境内银行开出的延期付款90-180天信用证,将境外现货铜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再将铜卖给贸易商。但企业收到现货并转手卖出往往只需不到60天,利用这个时间差,企业相当于进行了一次低成本的短期融资。
  二是仓单质押模式,贸易商将境外现货进口到中国保税口岸,注册保税库仓单,再向银行申请仓单质押贷款,最终投资于高收益项目和资产,赚取利差。尤其是拿同一张仓单向多家银行做重复质押,更是让贸易商得以获取大量廉价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模式彼此不互斥,信用证和仓单质押贷款往往连环使用,使得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成为一个巨大的影子银行黑洞。
  贸易商们融到的资金去了哪里?大致有三重用途——首先是用于弥补自身现金流不足;其次投资于其他高回报的领域,如短期理财产品或民间借贷等;再者,用新获得资金偿还上一轮信用证贷款。
  银行:赌徒心态,放大融资风险
  “一货多押”难禁止,根本原因是企业利用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各个银行之间信息互相封闭,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欺诈融资者正好趁虚而入。
  在此过程中,多个因素导致银行一步步走向贸易融资业务的高风险部分。
  一是前几年开始,各家银行主攻中小企业市场,各种供应链融资的创新模式陆续被开发出来。甚至包括一些国有大行的中小企业部,原本并不打算涉足钢贸,但最终还是顶不住业绩压力。
  第二则是贸易商们开始采用联保、担保公司担保等增信手段,在当时很大程度上解决银行对抵押物不足的后顾之忧。于是各家银行开始抢着做这块业务,惟恐落后于他人。
  第三,中小企业贷款数量多、单笔规模小,导致银行成本较高。而某一类大宗商品的贸易市场假设有200家企业,每户贷款500万元,5家成为一组联保就有2500万元,银行只需做10组,贷款规模就可达到2.5亿元。要做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这种“批发模式”对银行很有诱惑力。
  第四,给大宗商品贸易企业放贷款,银行可以将一笔业务衍生成多笔,进而满足银行在存款、贷款和中间业务上的多个需求。譬如银行打算给钢贸企业100万元贷款,但往往同时要求企业拿到贷款后,马上将资金作为定期存款回流银行,然后再用存贷质押贷款95万元。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将1笔业务演化成3笔,贸易企业支付两笔贷款利息,拿回一笔存款收益,总的融资成本依然高于单纯的贷款。
  因此,尽管大宗商品仓单重复抵押的现象早已是市场的“潜规则”,但对银行来说,最后只要贸易商能把钱还上,银行也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多年来大宗商品价格上行,银行的亏损总能得到足额弥补,因此各家银行也养成了赌徒心态,只要货物价格能上升就万事大吉。
  仓库:失职,助长虚假贸易
  除了银行自身监管存在漏洞之外,仓储环节也有很大的责任。仓库为贸易企业出具问题仓单,它们非但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反而助长了虚假贸易。
  目前上海地区港口实行了仓单联网,其他地区完全可以借鉴,这样就能保证一个仓单只能进行一次质押。如果同一批货物在多个银行质押,银行之间又没有沟通的话,查起来也会比较麻烦。
  未来市场环境怎么变?
  “内”有信贷收缩
  早在4月底,银监会办公厅就曾向贸易融资发达的沿海省市下发《关于开展进口铁矿石贸易融资情况快速调研的通知》。银监会明确警示,钢贸行业的违规融资模式有被复制到铜、煤炭、铁矿石、大豆等商品贸易融资领域的迹象。
  担心大宗商品贸易造假风险上升,银行的办法是提高保证金比例。企业原先需要缴纳的保证金约在10%-30%,骗贷案爆发后,各家银行都提高了保证金比例,最低的30%,高的能达到50%。
  但这个懒汉办法无法筛选出优质企业与造假企业。最好的办法是各银行信息共享,或者某批货物一旦质押就在共享网站上公布,与青岛港到港货物对比,质押真假立现,最终过渡到每批货物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追踪,这并不是太难的技术操作。
  “外”有投行撤出
  自去年底以来,外资行撤离大宗商品业务领域的消息不绝于耳。其中,位列大宗商品业务五大金融机构的德意志银行就在去年12月宣布,将关闭全球大部分大宗商品业务,德意志银行退出的领域包括能源、农业、工业金属和纺织品交易业务,将保留贵金属交易和大宗商品指数团队。与此同时,包括瑞银、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国际投行宣布考虑退出大宗商品业务,国际投行撤离大宗商品业务的潮流似乎已势不可挡。
  导火索是去年七八月间,LME的“库存门事件”,高盛、摩根大通等投行及嘉能可等大宗商品交易商被质疑通过控制仓储和自营业务来推高金属价格。去年12月10日,美国通过了 “沃尔克规则”最终版本。这项新规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禁止银行机构从事大多数自营交易;限制银行机构投资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要求银行机构设立内部合规计划,并向监管机构提交相关计划和报告重大交易活动情况。
  “沃克尔规则”可能会导致未来大宗商品的期货交易逐渐趋冷,市场流动性减弱,加上美联储QE退出,以及商品板块价格下挫,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也将相对收敛。
  这一轮调查,冲击有多大?
  短期来看,拥有大宗商品仓单的贸易商和银行的变现需求可能会增加,相关商品的现货供应量或将上升,利空商品价格。
  不过,这并不等于说青岛港风波会恶化成大宗商品市场的系统性风险。比如上海地区爆发大规模商品融资风险可能性就不大。江浙一带因为之前的钢贸危机,华东甚至南方地区的银行风控和开信用证都很严格,相关的企业操作相对比较规范,相比之下,北方要宽松很多。
  从中长期来看,因青岛港事件引发的深入调查,更将推动延续近十年的大宗商品融资贸易逐步收缩。的确,国内外市场的利差仍然在,人民币也还有一段升值行情,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不可能就此消失殆尽,但由于内外部环境的悄然变化,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的投行撤离、国内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收缩,正在共同压缩大宗商品的金融杠杆,国内市场的融资需求将会逐步减少,今后从进口数据上,估计也可以看到相关商品的进口量将有回落。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