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科研战线上的铿锵玫瑰

2014年09月22日 9:55 405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她不畏艰辛、刻苦钻研,创新了稀土冶炼多项新工艺、新技术;她志向坚定,献身有色冶金事业,无怨无悔、甘于奉献。她就是江钨集团有限公司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以下简称赣研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陈冬英。
  献身科研 不懈进取
  “搞科研,学习是基础,务实是根本,创新是关键。”几十年来陈冬英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1988年,陈冬英从南方冶金学院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毕业,来到国内最早成立的三大有色冶金研究所之一的赣研所工作。她默默地在科研一线从事稀土、钨冶炼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一干就是26年。
  初进赣研所,陈冬英被分配到冶金研究室。冶金研究室是一个精英荟萃的地方。陈冬英虚心向师傅们请教学习,刻苦钻研,勤奋上进,很快就适应了研究室的工作环境,并积极投身于稀土及钨冶炼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之中。
  有色金属冶炼技术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与现场的实际情况,更要对每个产品和每道工序的细节都要了解,还要掌握从投料到产成品生成的所有数据。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陈冬英与同事们不辞辛苦,经常深入本地区生产企业调研,甚至远赴内蒙古等地企业进行考察,并始终把科研目标锁定在生产工艺技术的突破上。不懈地追求与探索,使陈冬英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由当初的一名技术员逐步成长为今天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冶金研究室主任。2014年8月15日,陈冬英入选2014年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名单。
  关注前沿 潜心探索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然而,中国稀土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环保问题。有关资料表明,每生产1吨离子型稀土矿,消耗4~5吨硫酸铵、1.7吨碳酸氢铵;分离1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消耗8~10吨盐酸,6~8吨液碱或1~1.2吨液氨等。这些化工原材料的应用,最终也产生严重污染环境的废水、废气或废渣。“三废”的治理,不仅成为稀土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成为了有色金属冶金科技人员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科研工作是艰苦的,也是枯燥的。陈冬英带领她的团队,在赣研所的支持下,以有限的科研经费和所里相对齐备的仪器设备,沉默而长久地进行着稀土冶炼“三废”治理的研究与试验。白天,她一头扎在实验室做试验;晚上,回到办公室进行数据分析。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千个日日夜夜的试验和分析,陈冬英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组,研究创新了几十项新技术,取得一批实用性新成果。与此同时,陈冬英课题组还积极承揽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并收获累累硕果。
  近五年来,陈冬英共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2项,地市级项目12项,产学研合作项目14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地市级二、三等奖4项;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成果产业化6项。正因为有陈冬英等一批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才使得赣研所的国内有色行业一流科研院所的地位更加牢固、更为突出。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cnmn.com.cn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